试译一下,有错勿怪。
这是一首七律,由于没有题目,所以我不能妄自猜测,以内容来分析,这应该是一首作者自述戎装归故里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诗篇。
首联:新袭戎衣冀北归,欣逢别驾见朝晖。
————(我)穿着一袭崭新的戎衣自冀北而归,在温和的朝晖沐浴中,与别驾大人欣喜相逢。
作者所处时代你没有交代,所以诗句中的“冀北”不知具体指哪里。“冀”在我国历朝历代所指范围不同,就“冀州”来讲,古时是指九州之一,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和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而今天,“冀”已经是河北省的简称了。
“别驾”是官职。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魏、晋、南北朝,诸州置别驾如汉制,职权甚重。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改置诸州通判,职守相同,因亦称通判别为别驾。
《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晋庾亮《答郭逊书》:“别驾,旧典与刺史别乘,周流宣化于万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安可任非其人。”《宋书.百官志》:“[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
《三国志·黄权传》“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译为“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
额联:春风浩荡山城婺,秋月扬明水寨辉。
————春风浩荡,轻拂到山城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处角落;秋月扬明,映照着水寨银光生辉。
单就对仗来说,这一句应该是很不错的,无论用语、平仄。只一点,春风和秋月如何可以同时出现?如果“春风浩荡”是喻指迎接的乡人们熙熙攘攘的样子,则实属牵强,且大可不必,因为在以下的诗句中,对此又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另外,“秋月扬明水寨辉”怎么看也应是晚上的情景,与首联中的“朝晖”矛盾,即使月亮也会在早晨看到,但毕竟不妥,可能作者另有其意也未可知。
“山城”、“水寨”在这里似乎是专有所指的,但又模糊。“山城”作为重庆的代称是比较权威的,结合整篇诗句,有可能是重庆。我是北方人,于重庆的历史知道不多,不能写出具体“山城”作为重庆的代称自什么年代起,只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珍》诗里有“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之句,而这里的“山城”是确指当时重庆地区的;“水寨”似乎是一个南方少数民族某个山寨的代称,依照下面诗句里出现的内容,我以为是指诸如僳僳族等地区而言。
“婺”有阴暗、(男子)阴险之意,比如“阴婺”,这里用来形容景致,与“辉”对应。我本人觉得这个字用得不好,有很多更贴切的字可以用。按照句意,这里不能译出贬义意来,所以只有翻译成“角落”,贴点儿“阴暗”的边,没办法。
颈联:竹马樵歌皆鼓舞,铜环柱髻尽瞻依。
————迎接的乡人中,男子脚踩竹马,欢唱樵歌,都伴随着鼓声而舞蹈;耳嵌铜环的女子和发髻扎柱的儿童相互倚靠着观瞧(我们)。
在这两句诗中,“竹马”、“樵歌”、“铜环”、“柱髻”都是南方各少数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但好像没有比较特别的、单单某一个民族特有的。所以我说的僳僳族只是举例,并非特定。
尾联:效颦自愧东施丑,拍管安能赞雅仪。
————我照比别驾大人,自是相形见绌,好似东施效颦一般,即使有众人的声乐在旁颂咏,又怎能赞美尽他的雅态妍姿呢。
最后这句比较难以理解,我觉得这样解释是比较正确的,但无论如何都有拍马屁的嫌疑,而且拍得相当肉麻。也许有其他含义,不知他人如何翻译。
最后要说,Echo_zs只给了诗本身,而没有给出题目、作者等相关东西,所以年代、地域等只有凭借臆想,翻译起来着实困难——没不尽力啊~~
又:2楼chenji同学提到首句平仄问题,在古语中,“袭”为仄音,首句“新袭戎衣冀北归”的平仄没有毛病,为“平仄通平仄仄平”。还有提到“新袭戎衣”怎又“从军归来”,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妥,从军归来不一定就要穿旧军装甚至破破烂烂,打了胜仗,荣归故里之时,自然是要锦衣还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