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风门 4.1 风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风门穴的定位 4.7 风门穴的取法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风门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 4.15.2 治疗鼻炎 4.15.3 治疗咳嗽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门 1 拼音
fēng mén
2 英文参考Fēngmén BL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门:1.经穴名;2.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
4 经穴名·风门 穴位 风门 汉语拼音 Fengmen 罗马拼音 Fengmen 美国英译名 Windy Door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12 富耶氏 V12 德国 B12 英国 B12 美国 BI12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1]。出《针灸甲乙经》。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2]。属足太阳膀胱经[1]。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 风门穴的别名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4.3 穴名解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
风,为六淫之一;门,人所出入处为门。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4]
4.4 特异性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
4.5 所属部位背部[5]
4.6 风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2]。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俯伏或俯卧取穴[1]。
风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7 风门穴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风门穴[7]。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2]。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风门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功效。
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
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4]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8]。
风门穴主治? 发热,头痛;咳嗽,哮喘;项强,胸背痛[3]。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2]。
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1]。
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统疾病: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3. 其它: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斜刺0.3~0.5寸[2]。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3],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3]。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3]。
4.11.2 灸法可灸[1][8][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2 风门穴的配伍风门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风门配合谷、外关,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
风门配肺俞、大椎,治哮喘[3]。
风门配尺泽、合谷,治感冒[3]。
风门配丰隆、天突,治咳嗽、气喘[3]。
风门配曲池、血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风门配曲池、风池、外关、血海、足三里,治荨麻疹[3]。
4.13 特效 ***用中指指腹按压风门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有效治疗各种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7]。
4.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针灸聚英》: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类经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针刺风门可调整肺的通气量,但发生效应较迟,需连续针刺1周,如获得效应,即使停针,仍可持续一定的时间[3]。
4.15.2 治疗鼻炎针挑风门治疗慢性鼻炎46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3]。
4.15.3 治疗咳嗽针刺风门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进针1.2寸;天突、膻中常规操作,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8例,占93.5%;显效4例,占6.5%,全部有效[3]。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取风门、大杼,用化脓灸法治疗220例,有较好疗效。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