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但不是法国的.法国演员演过同名电影.
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伯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乱伦/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有人说Lolita这个名字原本指射的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的女演员Lillita McMurray)."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
《洛丽塔》:内容提要
汉勃特·汉勃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就死了母亲,在其父亲、姨妈及众多女性的宠爱下长大。少年时他遇到并爱上了其姨妈一个老朋友的女儿安娜贝尔,在刚偷偷地品尝到爱情的甜蜜后,安娜贝尔却不幸死于伤寒。这刻骨铭心的初恋使他始终不能释怀,以致使他始终痴迷于九岁到十四岁的少女——他所谓的“宁芙”。汉勃特在伦敦和巴黎的大学生活始于对精神病学学位的向往,结束于闲适的英国文学。离开大学后他虽在不同的中学教过书,也在进行写作,但足够的遗产一直能使一表人才的他不为生活所迫地过着懒散的追花逐柳的日子。其后他与一个波兰医生姿色平庸的女儿瓦莱莉娅结了婚,随后又因妻子不愿离开情人跟他一起去美国定居继承姨夫遗产而分了手。到了美国后,汉勃特以写作和学术研究为职业,生活安定,但是对成年女性的厌恶和对“宁芙”们的强烈欲望却导致他精神崩溃而进了疗养院。出院后他来到一个小镇拉姆斯戴尔,寄住在海兹夫人的家里。海兹夫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洛丽塔独自过活。汉勃特一眼就发现了他的“宁芙”——洛丽塔,不仅为此滞留在这个乏味的小镇,开始寻找一切机会观赏、接近这个小女孩,而且在其母亲向他求爱时,为了得到作为她母亲的丈夫所能施之于洛丽塔的那些不会被人非议的亲昵和爱抚,他还抑制内心的厌恶与海兹夫人结了婚。但是在他还仅是梦想着谋杀海兹夫人时,后者却已从他的日记上发现了他的隐秘,大为震怒的海兹夫人决心与之离婚,带着孩子避开这个魔鬼,可是愤激之下却在还未及把汉勃特的邪恶告诉任何人之前就不幸撞车身死。草率地料理了丧事之后,汉勃特就以继父的身份从寄宿学校带出了洛丽塔,并且以各种手段诱奸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从那以后,汉勃特就驾车带着洛丽培在全国各地漫游。为了能长久地占有洛丽塔,他施展各种手腕制服她,又限制她与同龄人和别的男性的交往;为了不使他的这种邪恶暴露,他费尽心机地避免引起旁人和警察的注意。最后,汉勃特在比尔兹利安顿下来,把洛丽塔送进了比尔兹利私立女子学校,相对安稳地享受着他那种罪恶的乐趣。然而好景不常,汉勃特发现他对洛丽塔的占有受到了威胁,于是匆匆地编造了一个借口又离开了比尔兹利,再度开始了公路上的漂泊生活。汉勃特异乎寻常的感觉和疯狂的想象力使他对每一个身边的男性都疑心忡忡,然而他的一切防范最后终究还是没能阻止洛丽塔乘他生病之际逃离了他。自此以后,他的生活就被追踪与试图报复主宰了。数年后,正当他茫无头绪时,已经结婚并即将临产的洛丽塔写信向他求援。见到已长大成人的昔日“宁芙”,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要她跟他走。被拒绝后,已处于疯狂状态中的汉勃特找到并枪杀了当初带洛丽塔逃走的剧作家克赖尔·奎尔梯,而后自入囹圄,并因发病在审判前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