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下面是我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诗歌鉴赏常用典故篇3: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今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