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邢台清风楼历史

邢台清风楼历史

清风楼的悠久历史

清风楼,位于邢台旧城中心,原顺德府署衙门前左侧,今府前南街北端,是古邢台城的标志性建筑。据明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破坏,风雨侵蚀,曾多次重修。清风楼原称郡楼。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顺德府知府黎永明筹资重建后。始以“清风”命名,沿称至今。

据记载,清风楼历代曾有几次小修,光绪二十八年重修。民国十七年,就畿卫戍总司令钟麟曾在此设“中山图书馆”。解放初,曾进行过一次修缮。1982年,由省、市拨款进行了大修,并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由邢台市人民 *** 重修。为了陪衬和丰富这一文物景观,邢台市城建部门对清风楼前的府前街进行规划和改造,建成了明代仿古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古香古色的清风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区的又一新景观。

清风楼的由来

清风楼座落于邢台市桥东区仿古街北端(原旧城中心,府衙前)。邢台,元代时属顺德路(先为府),明、清时属顺德府,今市境一直为路、府治所。清风楼原坐落于府衙前,为府衙的组成部分。清风楼始建年代不详,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清风楼几百年来,历阅风雨沧桑,至今雄姿犹存,被河北省 ***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七丈余,分三层,下有台,斗拱飞檐,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一层为砖石筑台,中间有拱形圈门,门内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二层四周用青砖围成花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有春夏秋冬四季诗画石刻一组,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景逸失,现只存夏、秋、冬三块。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存于室内。三层为木质结构,四面开门,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个大字,苍劲秀雅,细镌精剔,原为明代一宰相所书。如果登临其上,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市肆鳞次栉比,太行远山青黛,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有“郡楼远眺”之称,为旧时“邢台八景”之一。

依时人陈晋所作《清风楼记》记载,黎光亨修成此楼后,“政暇集客登其上,四牖洞阔,俳徊远眺”。黎光亨自我标榜:“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保我皇图,巩为磐石”。其封建臣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溢于言表。而“清风楼”一名,即因此而得。

解放后,曾对清风楼进行多次修缮,并于一九九七年进行了彻底返修。为了陪衬和丰富这一文物景观,对清风楼前的府前街进行规划和改造,建成了明代仿古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古香古色的清风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区的又一新景观。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百色市中山一路八一希望小学内,建于1911年,是一座三层的砖木结构的独立建筑物,因为四方均可凭栏迎风。故名“清风楼”。

红七军成立时是军政治部的所在地。楼内既是办公室、会计室、又是寝室,百色起义时创办的报纸《右江日报》编辑部设在此。

历史上著名的“邢台八景”指的是哪八景

邢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的城市,在其诸多的历史古迹中最著名的是邢台八景。

他们分别是:郡楼远眺清风楼位于邢台市旧城中心,始建于唐代,后因战乱曾遭毁坏,楼高7丈,斗拱飞檐,庄严雄伟,沿楼四周凭栏远眺,市区全景尽收眼底。野寺钟声唐代名寺开元寺殿前有一巨型铁钟,用以寺院做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矿沉鸣,声震远近,信徒双手合十,异地同拜,因此成为邢台一景。

达活名泉原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许,泉水晶堂碧透,一望见底。水量大时,主泉似开锅之水,银花沸腾,无数小泉,犹如玉盘行珠,滚流不息。

仙翁古洞仙翁山乃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修仙得道之处,位于邢台市区西15公里的前青峪村。因仙翁山(张果老山)相对高度大,所以山势高峻挺拔,山北坡断壁悬崖,幽深莫测,南坡稍缓成坐北朝南之势。

山上有遒劲古松,山顶开阔地带建有栖霞观,观后有古洞,洞前有水池,水从洞上滴人,终年不涸不溢,还有石驴、通天桥、白鹿洞、八仙洞等景点。玉泉夕照位于邢台市区西北的皇寺村,有一玉泉寺,寺内有三绝,皇寺、鸟柏和玉泉池。

每当夕阳西坠,四周山林石崖边和寺庙古柏上都抹上一层金黄色的彩辉,景观十分壮丽,成为游人神往的美景。 鼎梅晴雪位于邢台县西南部的小西天,主峰为鼎梅山,小西天的景观四季有别,尤其是冬天更有一番景色,小西天银装素裹,惟独一种叫鼎梅的植物,开红、白、黄三种颜色的花,鲜艳多姿,怪不得古人说:世间奇艳,鼎梅山上雪。

柳溪春涨指市区北关外豫让桥附近,“垂柳成林,花香四溢,清溪飞溅”。 金朝时,人们在此挖池塘、筑长廊、建柳溪亭。

明代诗人王鸿儒曾赞曰“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

鸳水灵井位于邢台旧城南关外,此处原为鸳庙旧址,院内有一精石砌成的八角井,井深莫测,水甘如饴,春季地下水位上涨,井内常有金翅鲤鱼翻出水面,人们把它当作一种美好吉祥的象征,起名为“鸳水灵井”。

500字的邢台历史故事

邢台历史故事——

斩衣三跃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卧牛城的由来,清风楼的由来

卧牛城的由来青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因其色为青,故名“青州”,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七千年多年的文化。

其城市建于西汉,几经迁移定位于南阳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地理位置特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自古是连接内陆和沿海的交通要塞,从西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名城重镇。

相传青州城最早方圆数十里之大,由于历代战争需要,进行了三次收缩,即自古流传的有名的“三撙青州”。而另有记载是青州城“三迁四筑”,从西汉王朝开始,在现今青州西南的楼楼山下、瀑水涧一带建立广县城,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就设在了广县城内,这是第一个青州城。

西晋末年,广县城因战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青州刺史、青州人曹嶷在原城西北尧王山下另建新城,加固城墙,增强防御,并取城名为“广固城”,形成了第二个青州城(一迁二筑)。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占据广固,并在此定都,建立南燕国。

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东晋派大将刘裕攻破城池,消灭南燕,夷平广固城,另封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另起炉灶,三易青州城,在广固城以东、沿南阳河北岸新筑城池,取名东阳城,这是第三个青州城(二迁三筑)。

东阳城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有五门,东曰“晓东”,西曰“泰山”,南曰“南天”,西北曰“镇青”(马驿),东北曰“武曲”(东辕)。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北魏攻占东阳城。

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秋,因东阳城人口众多,商号林立,便往河南岸发展,以土筑城墙,修建南郭,规模更大于东阳城,两城因只有一河之隔,又有桥相通,如同一城一样,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也是三易其址、四次修筑的“三迁四筑”青州城。在城外数里处原有一些高大的形似土筑城墙,是否原来之城墙已无从考证,因建设早已拆除无存。

最后的青州城方圆仍有十余里,明朝又把城墙加宽、加高,并用青砖加固,城的形状如同一头强健的黄牛卧与云门山下,因而别名又称“卧牛城”。城墙筑的既高大又宽阔,筑城所用之土就地取材,取土筑城后,取土之处既为护城河,一举双得,事半功倍。

用土既多,挖的护城河就越宽越深,青州城与其他城相异之处就是护城河既宽且深,加之自古至今大水扩河,护城河深约四、五米,宽约三十余米。 青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为加固防御,建有双重城门,主城门(大城门)外建有小城门,两层城门中间用环形城墙相连接,环形城内 称为“瓮城”。

如敌方攻城,须先攻第一道防线—“瓮城”,攻破“瓮城”,守兵则关闭第二道防线—大城门,大城门楼上方有千斤之闸,关闭城门后,放落千斤闸,城门坚固无比,并可从大城门楼上方和环形城墙上方用箭矢攻击来犯之敌,如果能将小城门再行关闭,就形成了翁中捉鳖之势。城设四门,门与门之间的城角各有角楼布兵把守,即是岗楼,又是烽火台,遇有敌情即可点燃烟雾报警,与两城门守兵相互照应。

青州城城墙坚固,布防严密,易守难攻。 一、青州城南门曰:“阜财”。

大城门当地称大南门,大南门的门洞中左右两壁建有许多小洞,洞内是值勤兵卒休息的地方,不占行道,冬日可防寒保暖,盛夏可避暑纳凉,值勤兵卒可在内轮换小憩,设计巧妙而且实用。水浒传中宋江带领众头领在城外观察地形就是在南门外的高坡上。

青州城南门与云门山遥遥相望,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凤凰山、云门山、驼山一览无遗,特别是云门洞如高悬山顶的一面明镜在此观看的清清楚楚,南门外现在是著名的云门山风景旅游区。 二、东门称“海晏”。

当地简称东门,比南门又高又大,城门高约十五、六米,门洞深约三十米,宽约十余米,每到夏日洞内凉风习习,是当地居民纳凉的好去处。城门外侧的石壁上刻有很多画面和文字的故事,可惜没能保留下来,门洞顶部的青砖被硬物划出一道数米长、十几厘米深的沟,传说是古代武将骑马从此经过,身穿盔甲,人高马大,虽然他经过这十几米高的门洞将头低了下来,然而头盔上面的铁枪头却嚓嚓的将门洞上方的青砖刺出了一道深深的沟。

东门的大城门与小城门之间距离大、面积广,所以东门的瓮城也特别大,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曾提到过家住青州城东门外的王光既是此东门。小东门洞壁同样建有许多小洞,供守城将士休息,门外左右沿城根修建跑马道通向其他城门,供守城将士巡城之用。

三、西门为“岱宗”。西门与北门拆除颇早。

西门面向西北,城墙高大坚固,巨大的长方形石块铺成的路面从城里延伸至城外吊桥。西门内原来建筑成群,一派繁华,后因战火不断,房拆民迁,只留的几寸残墙,一片瓦砾。

城门拆后,孤独的耸立着几段城墙,寒风中摇摆的杨树凄厉的陪伴着孤独的石街(现西门内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飞檐翘壁式建筑群,雄伟的博物馆就在此处)。顺石街出西门往西顺坡而下,便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居“李清照纪念词”,与北宋以户部史郎知青州时的范仲淹所建“范公亭”南北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