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刚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早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晧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 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前 言
中国古典诗韵,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
《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唐·颜真卿《韵海镜原》,均亦不传。宋·陈彭年等著《广韵》,分韵太繁,使用不便。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
古代“平水韵”,将声韵划分为106部,归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大类,其中平声韵很多,在数量上与其他声部失去平衡,遂又将平声韵分为上下两类,於是,扩大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声部。上平与下平在声韵特点上并无本质区别。
平水韵自元 、明
、清以来,沿用至今。其间元代阴时夫著《韵府羣玉》,明代淩稚隆著《五车韵瑞》,杨慎作《韵藻》,清代朱彞尊作《韵粹》,朱昆田又作《三体摭遗》,皆欲补充《韵府群玉》之不足。
清康熙年间,由朝廷组织人力,根据平水韵,在《韵府羣玉》、《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参考《韵藻》、《韵粹》、《三体摭遗》诸韵书,增广韵字、韵藻、例文,编成《佩文韵府》。浩浩数千万言,是一部极为丰富的诗韵资料集成。
古代字音发展为现代读音,除了“入派三声”的现象之外,还有“阳上变阳去”、“二上读阳平”,“二阳读上声”、“一七八不,随机变化”等语音现象。因此,口语与字音差距很大,这是现代语言难以适应古体格律诗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求得字音的相对稳定,力求保存古典诗韵这一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古典诗韵》网路版,根据古代反切,运用拼音字母注音,只流变到“入派三声”为止。有些字的注音不能与现代字典相吻合,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参阅《佩文韵府》的资料,吸收其他字典、词典之精华,计画编撰《中国古典诗韵》网络版。今将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好,并且将上平声的“一东”韵部中的“东”“同”二韵字制作成样品问世,以徵求诗坛尊长、吟苑新秀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