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脚背发简介

脚背发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疽疔·脚背发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6 脚发·脚背发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6.2 脚发的诊断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6.4.1 湿热下注 6.4.1.1 症状 6.4.1.2 辨证分析 6.4.1.3 治法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6.4.1.4.2 中成药 6.4.1.4.3 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6.4.2.1 症状 6.4.2.2 治法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6.4.2.3.2 中成药 6.4.2.3.3 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6.5 脚发的预后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6.7 关于发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背发的穴位 2 治疗脚背发的方剂 3 脚背发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脚背发 1 拼音

jiǎo bèi fā

2 英文参考

phalangeal gant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脚背发为病证名[1]。有三个义项。

4 脱疽疔·脚背发

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1]。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1]。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出《外科启玄》卷四。指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1]。

6 脚发·脚背发

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脚发[1]。

脚发为病名[2]。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3]。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3],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4]。为急性化脓性疾病[5]。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脚发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2]。

脚发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脚发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 *** 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6.2 脚发的诊断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脚发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

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脚发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叁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叁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6.4.1 湿热下注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1.1 症状

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2]。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2]。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6.4.1.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6.4.1.3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宜服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2]。

6.4.1.4.2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4.1.4.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叁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eficiency fire scorching 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2.1 症状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6.4.2.2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2]。

6.4.2.3.2 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6.4.2.3.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6.5 脚发的预后

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2]。

湿热下注者预后较好[2]。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

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6.7 关于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6]。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6]。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6]。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详见发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