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顶门简介

顶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囟会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顶门穴的定位 9 顶门穴的取法 10 顶门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顶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顶门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顶门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顶门 1 拼音

dǐng mén

2 英文参考

Xìnhuì GV2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顶门为经穴别名,即囟会[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顶门,即囟会穴,上星后一寸。”

囟会为经穴名(Xìnhuì GV22,DU22)[2]。代号DU22[3]。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属督脉[3][2]。别名囟中(《备急千金要方》),鬼门(《备急千金要方》),顶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天窗(《医心方》),囟门(《奇经八脉考》)。囟即囟门,会即会合,此穴当囟门闭合处,故名囟会[2]。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眩晕,鼻渊,癫痫,目赤暴肿,目不能视,鼻塞,不眠,嗜睡,心烦,中风,小儿惊风,寒热,善呕,烦满,现代又多用囟会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萎缩性鼻炎,神经性呕吐,鼻出血,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等。

4 囟会穴的别名

囟中(《备急千金要方》),鬼门(《备急千金要方》),顶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天窗(《医心方》),囟门(《奇经八脉考》)。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

6 穴名解

囟即囟门,会即会合,此穴当囟门闭合处,故名囟会[2]。

囟为巅项前之头骨。囟,囟门。会,聚会。此穴在冠状缝和矢状缝交界处,正当额骨与顶骨结合处,婴儿脑髓未满之时,头骨未合,及长则闭,穴当其处,故名之。[4]

7 所属部位

前头[5]

8 顶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囟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6]。

囟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处[2]。正坐或仰靠取穴[2]。

囟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2寸[3]。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9 顶门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

囟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处[2]。正坐或仰靠取穴[2]。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后发际连线的前1/6折点取穴;或于上星穴后1寸处取穴[7]。

10 顶门穴穴位解剖

囟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及左、右颞浅动、静脉和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3]。

11 顶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囟会穴具有安神醒脑、清热消肿的功效。

囟会穴有清头、祛风、醒神的作用[2]。

囟会穴有清头散风之功,8岁以下禁针。胎儿诸窍静闭,惟以脐吞吐母气,促动膈肌为之鼓荡,口处亦为之小颤,是为胎息,胎息为先天之气。迨既生之后,则鼻司呼吸,是为后天之气,而囟乃渐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八岁之后,乃可针。凡关头脑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头胀目昏,诸医守至尊头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独秦鸣鹤取囟会放血立效。《大成)云:“刺百会出血,盖隐囟会云百会,以防粗工滥用有失也。愚以为凡制此穴须先扪之,觉有突突灼热,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扪之不热者勿刺,乃虚证也。后人多取上星穴以代之。”[4]

12 顶门穴主治病证

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眩晕,鼻渊,癫痫,目赤暴肿,目不能视,鼻塞,不眠,嗜睡,心烦,中风,小儿惊风,寒热,善呕,烦满,现代又多用囟会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萎缩性鼻炎,神经性呕吐,鼻出血,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等。

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2]。

囟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8]。

囟会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暴肿,目不能视,鼻渊,鼻塞,鼻衄;不眠或嗜睡,心烦,癫痫;中风,小儿惊风,寒热,善呕,烦满[7]。

现代又多用囟会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萎缩性鼻炎、嗜睡及神经性呕吐等[2]。

囟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小儿惊风等[3]。

治头晕目眩,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渊,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高血压,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7]。

沿皮刺0.5~0.8寸[3]。

平刺0.5~0.8寸[8]。

注意:穴当囟门处,小儿囟门未闭或刚闭合不久者禁针[8][2][7]。

13.2 灸法

可灸[2][8][7]。

艾条灸5~10分钟[3]。

14 顶门穴的配伍

囟会穴配玉枕治头风[2]。

囟会穴配迎香治嗅觉麻痹[2]。

囟会穴配百会治嗜睡[2]。

囟会配百会、前顶,有温阳散寒的作用,主治脑冷痛。

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囟会配通谷,有行气醒脑去湿的作用,主治脑泻,头痛,健忘等。

囟会配百会,有升阳通关,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卒暴中风,嗜卧等。

囟会配百会,治卒暴中风[7]。

囟会配本神、前顶、天柱、足临泣,治小儿惊痫[7]。

囟会配百会、太阳,治头晕[7]。

囟会配上星,治鼻衄[7]。

囟会配百会、前顶,治头风[7]。

囟会配足通谷,治鼻渊[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颜青者,囟会主之。癫疾呕沫,暂起僵仆,恶见风寒,面赤肿,囟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上不识人。

《针灸大成》:主脑虚冷,或饮酒过多,脑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肿,头皮肿,生白屑风,头眩,颜青目眩,鼻塞不闻香臭,惊悸,目戴上不识人。

《类经图翼》: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称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调和,揩发根下,即头风永除。

《针灸聚英》: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囟门未合,刺之恐伤其骨,令之夭。

《针灸资生经》: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痛职破,后因灸囟会,非特脑不复冷,他日酒醉,脑亦不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