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鼓掌另解

鼓掌另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鼓掌”是这样注释的:拍手,多表示高兴、赞成或欢迎。如,当首长步入会场时,代表们热烈“鼓掌”,表示欢迎。邵燕杰先生认为,表示高兴是本义,表示赞成或欢迎是引申义,在讲究礼仪和对礼仪场合的宣传报道都是用的引申义,即赞成或欢迎,而不管鼓掌者是不是真高兴。最典型的是在通过某项议案或某个人事变动时,不发选票,更无差额,更不是无记名,主持人宣读一遍,说“同意的就掌声通过”,这时,你不同意也得赞成。本人认为,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表示尊重。特别是对领导或首长的尊重。不然为什么我等平民百姓匆匆走进会场时,没有人拍手,而当首长款款步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

一次听报告,正打磕睡时,麦克风忽然传来一句话:“请注意,鼓掌!”报告人停止了讲话,喝起了茶,台下顿时一阵掌声。事后才知道是报告人念稿连秘书注在括号内的文字都照本宣科全念了出来。鼓掌之余,邻座的小王朝我会心一笑。不久,报告人又来一句“请注意,鼓掌!”全场拍手拍得更来劲了,还有的人竟然边拍手边仰天长啸。在这里,鼓掌又引申出另一层含义----嘲讽。

2007年3月7日上午,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列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委员联组会并作简短发言时说,政府将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保证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当年GDP的比重提高到4%的水平。此番表示赢得了委员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2000年就应该实现的目标到2007年还只是一个口头承诺的数字,居然赢得了委员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鼓掌鼓出的是悲哀。

据悉,中国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四这一目标,在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被提出,实现时间原定为2000年。但直到2006年这一目标仍未实现。200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4752.7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2.7%。

悲哀的是我们这些可敬的委员们。政协委员的职责是参政议政,是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明明是财政投入不足,明明是有法不依,却没听到委员们的诘问声。人家仅仅一个空头支票,换来的却是掌声鼓励,你们的掌声就这么廉价?我很怀疑,我们这些可敬的委员们齐聚北京开会,可能只带来了双手,而把脑袋忘在家里了?

悲哀的是当今中国的学子。如果你们在发达国家,不,就在比中国穷得多的印度,你们的求学之路也不会这么艰辛。据《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介绍:1991年,世界公***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GNP的比重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4.6%,印度为3.5%;最不发达国家为3.3%。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NP的比重为2.3%。15年过去了,仅仅增加了0.4%。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的中国,只用了占世界各国教育总开支的1.5%。但行政开支却年年攀升,经济学家张曙光日前指出,2006年,全国公款消费3700多亿元。也是2006年,国家财政只拿出300亿元,减免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费,就使全国1.5亿的学生受益。

读到一段轶事,让我对鼓掌又有了新解。一次集会上,斯大林光临,于是掌声响起来,然而问题是,没有谁肯第一个停下来,大家互相观望,互相等待,于是,掌声经久不息,尽管拍得手掌、手腕、胳膊肘、肩膀都酸了,都疼了。终于,有一个人受不了,停下来了,影响波及全场,掌声也就戛然而止。会后,第一个停止拍手的人就失踪了。可怕吧,鼓掌的新解是恐惧,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鼓掌。

这样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鼓掌”一词的注释不全,应该重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