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鲁国的孔子是谁 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

鲁国的孔子是谁 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

说起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2千多年前的人物,就是这么遥远的人物,如今广受人们所认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于孔子的认知都在改变,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处境好点,被人们奉为上宾客,倘若处境差点,就如同丧家之犬。孔子死了之后,反而待遇变好了,从董仲舒开始,逐渐的侍奉为神明。

在如今的中国,对孔子认知最为广受争论的,那就是于丹教授。她曾在《百家讲坛》上讲借过《论语》,她虽然对孔子有着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有很多对此并不感冒,站在她的对立面,唱反调,她的这种遭遇就有点像孔子生平。谁都知道孔子是在出游列国之后,屡次碰壁,只好回到故居鲁国,开始广收门徒,就此行为在当初的封建社会,这是独特的,因此人们对孔子的行为也是议论纷纷。之前有着各个大儒的认知,现今又多了于丹的个人认知。

其实真实的孔子,跟汉代大儒想的不一样,跟宋代的程朱想的更加不一样了,这一系列的人物和作品,写的都是尊孔,而秦始皇却站在反对孔子的一方,认其为扰乱国家制度的根本。但是这么多人对他议论,孔子依旧站在那里,深受后人仰视,可见孔子的真正价值是有的,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

也许在于丹教授的眼里,离那些儒学大家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并且相差甚远。听过她讲解的百家讲台的人,都该知道她认知的孔子至少还是善良的,是一个很亲切的形象,给人形成孔子是一个好好先生的形象。但是她讲述不清,到底孔子是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没有答案。或许孔子的道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话语中了解到孔子,真正的孔子,就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无论有多少人诋毁孔子,至少在如今中国,对孔子的拥戴人数是众多的,这就足够了。

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

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他14岁就跟随孔子,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并且他自己很争气,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这么多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最多的,说他是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仁人”。因此后世对颜回的赞扬依旧是络绎不绝,后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为颜子。说起这一对师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颜回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孔子说:“颜回啊,你先过来。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为什么就不去做官,然后以弥补家用呢。”颜 *** 答道:“对于做官这件事情,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我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那就是波动鼓琴,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先是变了一个脸色,说:“说的实在是好啊,我知道这是你心愿。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那些安闲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让我有了收获,可喜可贺。”

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顾忌这些,日常的贫困对他来说,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着自己的乐趣。

圣人孔子劝学的故事是什么

孔子劝学出自《论语》中的<孔子家语>,是一篇启发性很强烈的文章。孔子劝学的对象是学生子路(前542—前480,名仲由)。子路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也是陪伴孔子时间最长,与孔子感情最好的。两人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学生子路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子路的教导是循序渐进的,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因利势导,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精神。不管是有天分还是没天分的人,都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汗水来提升自我。在求学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都很重要。只要掌握有效的技巧,懂得结合“学与思”和摆正学习的态度,要虚心,要上进,学无止境。

本文条理清晰,说服性强,在简单平常的对话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大智慧。孔子对子路的疑虑,分别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方法(类比、比喻)等等,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有句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有道理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要学习的东西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是终生的事,学习能让人富有知识智慧和气质,人不光要有美丽的外表,内在也很重要。只有美丽的外表而无深度的内涵,那只能是庸俗。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光彩。

孔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他一生都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进步,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与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孔子在世时,世人给予了他无数的荣耀与赞誉,但是他都推掉了,唯独在学习这块他对自己很是肯定。没人能像他这么好学。

孔子还以好学作为评判标准来肯定自己的学生,因为孔子认为好学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了。那么孔子好学到底是有什么标准呢?

第一孔子认为好学之人要将学习与物欲分开,如果一个人在求学途中还要担忧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适,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好学的人是不会以好学为手段最终达到锦衣玉食的目的。好学之人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道之人,名利财富这些物质不是学习的最后目的。学习就是学习,不要掺杂任何物质目的,这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其二好学之人要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要“敏于事慎于言”,这个意思就是好学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果断,在言语上要谨慎朴实,所以对事态度与言语表现都是好学的范畴,这是属于儒家人的内在要求。

其三好学之人不仅仅读书学习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实践能力的锻造,避免出现当今社会的高分低能现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之人。

其四好学之人应该要广泛涉猎,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无止境。

孔子好学观是一个立体而且是丰富的好学的衡量体系,让世人受益颇深。

孔子孟子是什么关系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逸马有何典故

孔子马逸这个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秦国时期的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历史巨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有一次孔子的马在挣脱束缚后吃了一个农民的庄稼,在农民把马牵走后,他的两个弟子分别取游说农民归还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之后有个刚开始在孔子门下学习的人,为人比较粗俗,他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他对农民说:“您在东海种地,而我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去吃您种的庄稼呢?”农民听后很高兴,就说:“说话就是应该这要简洁明了,怎么能够像刚才那个人说话那样。”并把马归还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属于什么样的种族还是位于什么样地方,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也许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那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主观轻率地去判断别人就是错误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来,中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实际上,中医曾经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轻视别人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