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鸣笛 [ míng dí ]
笛声。
晋 向秀 《思旧赋》:“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欵行人。”
2、笛膜 [ dí mó ]
从竹子或芦苇的茎中取出的薄膜,用来贴在笛子左端第二个孔上,吹笛时振动发声。
3、箫笛 [ xiāo dí ]
箫与笛。泛指管乐器。
《旧唐书·音乐志一》:“ 麟德 二年十月,制曰:‘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箫笛歌鼓。’” 宋 韩维 《答曼叔见谢颖桥相过之什》诗:“哀弦孤引四坐寂,继以箫笛相谐和。”
4、口笛 [ kǒu dí ]
a.口哨。
鲁迅 《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一面想,自己竟受了这样浅薄卑劣的欺骗了,一面却照了他的歌调吹着口笛,借此嘘出我心中的厌恶来。”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他﹞吹着口笛走到对面的马路上。” 萧红 《生死场》二:“她听一听口笛渐渐远了!鞭子的响声与她隔离着了!”
b.即哨子。
萧红 《手》:“上早操的时候,那指挥官的口笛振鸣得也远了,和窗外树丛中的人家起着回应。”参见“ 哨子 ”。
5、气笛 [ qì dí ]
利用机械方法使气体或蒸气发生强烈振动的发声器。用来向远处发送信号或发生超声。
6、品箫弄笛 [ pǐn xiāo nòng dí ]
吹奏洞箫和笛子。
《大马扁》第七回:“忽听得隔壁嗷嗷嘈嘈,有品箫弄笛的,有猜拳行会的,动得自己心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