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
舒大刚,男。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舒大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市秀山县
出生日期:1959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
代表作品:《儒家文献学研究》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3至1984年,参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修班学习,结业回校任助教、讲师;
1988年作吉林大学访问学者,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
199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文献方向”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作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5月起,担任古籍所行政职务,历任副所长、所长,连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中国经学史”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儒学文献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馀种。先後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元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教育部省属重点基地项目《三苏全书》(820馀万字,主编二。语文出版社,2000年),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电子版《宋会要辑稿》”(1400万字)、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
正在从事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儒学历代学案》整理与新编以及“儒学文献研究与《中华儒藏》编纂”等大型工程。
课题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项目“历代学案”等课题。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首席专家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首席专家兼总编纂。
1.“《儒藏》编纂”(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1997-2015年,首席专家、主编。
2.“中国孝经学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3.“儒家文献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8年。
4.“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国家重点项目。主要负责“元文学部”)1994-1999年。
5.“宋元学案补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02-2003年。6.“苏轼经学三书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2002年。
7.“电子版《宋会要辑稿》”(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2000-2002年。
8.“三苏学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6-1998年。
9.“三苏全书”(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第二负责人)1999-2000年。
10.“儒学历代学案”(“211工程”、“985工程”)2002-2008年,主编。
11.“宋集珍本丛刊”(“211工程”)2003-2004年,主编。
12.“巴蜀文献研究”(四川省政府重点项目“巴蜀文献通史”分卷),2007-2009年。
论文
1.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年一期。
2.敦煌遗书伯3382号《孝经注》作者雏议,《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一代文献巨编,百世学术典范,《文学遗产》2007年第二期。
4.李白生卒史料新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6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5.晚清“蜀学”的地位与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7.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四期。
8.试论《儒藏》“史部”的分类体系,《史学集刊》2005年第四期。
9.再论李白的生卒年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辑2006年第一期。
10.《儒藏》笔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苏氏易传》特色小议,《大易集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儒藏》总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14.论《儒藏》“论部”的基本类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5.《〈儒藏〉:中华学人的神圣使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孔子儒学与现代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报》2006年11,25。
17.谁是《中华儒藏》编纂一人-湖湘学人孙羽初,《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8.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寻根》2006年第4期。
19.《苏辙新探》序,《诗集传新探》卷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儒藏》“史部”分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儒藏》“孔孟史志”、“儒林碑传”、“历代学案”三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宋代《古文孝经》的流传与研究述评,《宋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
23.《宋集珍本丛刊》总序,《宋集珍本丛刊》第1、108册卷首,北京:线装书局,2004。
24.《宋集珍本丛刊》跋,《宋集珍本丛刊》第108册卷末,北京:线装书局,2004。
25.《儒藏》“史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学与当代社会》中册,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6.《儒藏》“论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香港:孔教学院出版,2006。
27.“王弼传郑学”驳议《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8.《易》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29.《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4期。
30.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1.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2.苏轼《论语说》辑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3.苏轼《书传》叙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4.苏轼《论语说》流传存佚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5.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试论大足石刻《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青城论道古堰颂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38.今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合编之时代与编者考,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3。
39.宋代“古易五家”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成就,《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今传《古文孝经指解》并非原本考,《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41.《续修四库全书》收“汉孔安国注”《古文孝经》辨误,《李衡眉先生纪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
42.《孝经》释名,《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3.《苏氏易传研究》序,巴蜀书社2002。
44.从先秦早期文献看“孝”字之本义,《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
45.大足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校正,《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46.司马光指解本《古文孝经》的源流和演变,《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敦煌遗书“唐封国写本”并非《古文孝经》祖本考,《_亨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48.巴蜀德孝传统与《古文孝经》之学述论,《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49.宋邢_“《孝经》章题”始于玄宗说驳议,《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
50.《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1.三苏后代补考,《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
52.宋人“王弼传郑学”说辨正,《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
53.“推明上古之绝学”的《东坡书传》,《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
54.《三苏全书》叙录,《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
55.《毗陵苏氏宗谱》宋代部分事迹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56.苏过年谱(修订本1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7.苏籀年谱(修订本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8.马廷鸾、马端临父子合谱(修订本2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9.骊戎考,《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15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0.“儒家儒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61.《金景芳学案》序,《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2.谢无量先生传略,《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3.《易学集成》序,《易学集成》第一册卷首,四川大学出版,1999。
出版物
专著类
1.《中国历代大儒》(评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编兼主撰。
2.《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独立)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3.《三苏后代研究》(独立)巴蜀书社1996。
4.《孔子的智慧》(独立)台湾跃升文化公司1997。
5.《墨子的智慧》(独立)同上四川教育版1996。
6.《易玄释老》(合作)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双笛公司繁体字版。
7.《孙子的智慧》(独立)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跃升繁体字版。
8.《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国际合作(中日韩美合作)。
9.《北宋文学家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二作者。
主编类
1.《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2.《金景芳学案》(上、中、下)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3.《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风雅文化丛书》(全10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战国风云丛书》(全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诸子百家智慧》(全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工具书
1.《诸子百家大辞典》(哲学辞典)四川人民2000年合作主编三
2.《中华大典》(元文学部。类书)江苏古籍1999年主编一
3.《三苏论著篇目索引》(索引)语文出版社2001年独立
4.《周易辞典》(常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台湾跃升文化繁体字版
古籍整理
1.《宋集珍本丛刊》10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主编。
2.《孔孟史志》13册,《儒藏》“史部”之一总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历代学案》23册,《儒藏》“史部”之二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4.《儒林碑传》14册《儒藏》“史部”之三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儒林年谱》50册,《儒藏》“史部”之四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6.《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7第一注者。
7.《廖平选集》(上下)巴蜀书社1998年7月合作。
8.《三苏全书》(820万字全20册)语文出版社主编。
9.《全宋文》(已出版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主研人员。
10.《诸子集成》系列40册,总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人物言论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历史文化记忆是由实物、遗迹、图书和口碑等方式实现的。
对实物、遗迹的考察和研究诞生了考古学;对图书和口碑的整理与研究则是文献学的任务。由于信息承载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文献学成为历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系统的学科之一。研究历史文化,在很长时间内的很大程度上,成了对历史文献或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整理,而文献典籍也成了历史文化繁荣与否的集中反映和突出标志。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其文献典籍必然丰富多彩而且数量庞大。换言之,一种文化是否发达,是否持久传承和永世隆昌,文献是否丰富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历史悠久的中华先民,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部分物质文明成就)都记录于以“经、史、子、集”为分类体系的数十万种图书资料中,它们是中华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灿烂宝库的主体内容,它们既永恒地记录了过去历史的辉煌,也将持久地点燃人类智慧,照亮着人们生生不息、进德修业的漫漫长路。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并持久繁荣,甚至中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不仅取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运用,而且也取决于是否能对这些文献典籍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国如此,一个地方也不例外。一方富庶,其文化必兴;而文化若兴,其文献必富。于是“故家乔木”、“文献旧邦”,就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专用名词。
巴蜀地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摇篮。这里水土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号称“陆海”、“天府”,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的沃壤。岷峨毓秀,江汉炳灵,这里不仅有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和巴王廪君等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而且还有长江三峡古文化遗址群和成都平原古城文化遗址群等重大发现。不仅有世界上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人类最早利用天然气的“火井”,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等经济建设成就;也有历史悠久、魅力横生的“巴蜀古文字”、“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青铜文明,还有首创并主撰于巴蜀的集地理、志怪于一体的世界奇书《山海经》,这里还是政府首开学宫传播儒家“七经”从而形成历久弥新“蜀学”传统的地方,还是最早发明和运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国内仅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咒》。巴蜀地区还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文化资源,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名贤和“蜀学”精英,有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等文学家,有扬雄、卫元嵩、赵蕤、李鼎祚、房审权、来知德等《易》学家,有张_、唐甄、刘沅等思想家,有洛下闳、王灼、秦九韶等科学家,有陈寿、常璩、李焘、李心传等史学家,有魏了翁、虞集、杨慎、李调元等文献学家和博物学家,还有严君平、郑子真、赵蕤、陈抟等大德隐士君子,有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等经学家和改良学者。此外,还有李阳冰、文与可、苏轼、张问陶等书画名家,有张道陵、张鲁、宗密、马祖道一、杜光庭等宗教学者等等。他们都应时而生,卓然振起,以天下为己任,勇为天下创,创造了“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以及“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宗教在蜀”、“史学在蜀”、“方术在蜀”等一个个文化奇观,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献富省,历代学人的文化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巴蜀古代文献多达5000余种,现存者超过3000部。不仅数量庞大、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大而言之,遍及经、史、子、集,举凡《四库全书总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类类齐全;子部14家、集部4家,家家咸有。举凡地理之沿革、政治之兴替、经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军事之胜负、社会之变化、风俗之移易,以及思想之精妙、奇士之风雅、民族之风貌,无不应有尽有。
研究巴蜀上古史,有《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研究秦统一后的四川历史文化,则有《华阳国志》、《蜀_杌》、《蜀中广记》、《蜀典》、《蜀故》、《蜀都碎事》等,其中特别是《蜀中广记》收集文献相当丰富,内容十分广博。研究巴蜀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则有《蜀水经》、《蜀水考》,历代所撰《总志》、《通志》以及各府州县志,甚至各种山川志(如《峨眉山志》、《青城山志》、《嘉陵江志》等)和名人游记(如《入蜀记》、《吴船录》、《秦蜀驿程记》等);如果要考察“蜀学”的发展史,既有《蜀学编》、《四川儒林文苑传》、《拟四川艺文志》等综合著述,还有蜀学大家所撰的学术专著:在《易》学上有李鼎祚《周易集解》、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刘沅《周易恒解》等;史学上有陈寿之《三国志》、常璩之《华阳国志》、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李焘《续通鉴长编》;文学上有相如扬雄之辞赋、陈子昂李白之诗歌,三苏父子之文章;科技上有冯鉴《续事始》、李石《续博物志》、唐慎微《证类本草》、秦九韶《数书九章》;子学上则有严遵《道德指归》、苏辙《老子解》、唐甄《潜书》等;术数则有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宗教则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李荣《老子解》、彭晓《参同契注》、宗密《华严经疏》、释绍叟《五家正宗赞》、释性统《续灯正统》等;民族则有樊绰《蛮书》、来保《平定金川方略》、阿桂《平定两金川方略》、赵翼《平定两金川述略》、李心衡《金川琐记》等,无不多姿多彩,应有尽有。
除内容丰富外,巴蜀文献还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扬雄《太玄》、《法言》,肇开拟圣仿经之先河;常璩《华阳国志》,首成地方总志之典范;赵崇祚《花间集》、苏轼《东坡乐府》,树立宋词婉约、豪放二派之风格;昝殷《经效产宝》、《食医心鉴》、陈士良《食性本草》、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始得妇科学、食疗学、制糖学、方剂学之先声。至于扬雄《方言》之开方言研究新领域,李鼎祚《周易集解》首集汉易之大成,魏了翁《周易集义》首集宋易之精义,杜大_《琬琰集》之开碑传新史体,杨慎“古音”六书之创辟明代古音学途轨等等,皆是蜀人树之风声、成其典范的,真是“大雅出巴蜀,文章焕星斗”!
丰富多彩的巴蜀文献,既是巴蜀文化的主体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研究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固应首当关注和整理这些巴蜀文献,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而总结历代治蜀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凸显和表彰历代巴蜀学人敢为天下先、勇为天下创的原创精神和人文底蕴,对重振巴蜀文化、发展巴蜀文明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实施“文化兴川、文化强国”战略的当代社会,在充分学习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似乎再也不能长此地“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矣!一项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批准、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的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编纂,为我们全面地调查巴蜀历史文献,系统地整理巴蜀精品文献,科学地保护巴蜀善本文献,提供了很好机缘。做成、做实、做好这件事,是我们告慰于巴蜀历代先贤,服务于巴蜀当代建设,嘉惠于巴蜀后代学人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