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顾名思义,就是围住脖子用来阻止寒风从脖子钻进去的保暖物。《汉语词典》给它的解释是“拼音wéi?bó,方言:围巾”。在鲁西南方言口语里,也是把围巾叫做“围脖”,如“把围脖绾起来套在脖子上,往上束束,这样脖啦梗子(‘脖子’的方言表述)里就进不了凉气了”。
提到围脖,笔者有三个需要感恩的围脖。我幼儿时期,在鲁西南农村长大,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时期,因为家里孩子多,奶奶看不过来,都是妈妈抱着我下地干活。记得有一次,霜下得很厚,麦苗上面象铺了一层白面,也象是长了一层白醭,西北风吼吼地刮,我妈妈同队里其他妇女来到地里收拾晾晒的地瓜干。到了地头上,妈妈找一个背风的大树根,把我放好,她边把自己的方头巾摘下,用手叠成长条,绾起来套在我的脖子上,边嘱咐我说“这是个围脖要围好,别乱扯,坐在树根地下别乱动,知道吗?”等收工回家后,我妈妈急忙进屋换棉袄里的褂子。奶奶问“这褂子咋些湿?”妈妈说“可冻死我了!我把头巾让小二围脖子了,风吹的霜沫的直往我衣裳领子里钻,还不能耽误活,这不硬硬地干了一头晌午活,受了一晌午罪。”妈妈的方围巾做成的围脖是我感恩的第一个围脖。
第二感恩的围脖是奶奶的方头巾。等我大一些上了本庄上的小学,记得应该是一九八0年农历二月里,有一次是反常天气,突然下起冻雨,刚返青冒点柳芽的树枝上结成一条条冰溜子,路上有水的地方都结成冰凉了。奶奶迈着小脚,小心翼翼地往学校赶,我也是缩着个脖子、呲着鼻涕、愣头愣脑地往奶奶方向跑。到了奶奶跟前,奶奶一边抹下头巾,直接倒过来围到我的脖子上,护住嘴、鼻子,从脖子后边系上头巾,一边说“俺嘞乖乖,恁看这都冻成啥样啦,赶快回家烤烤火。”我急忙搀着奶奶,娘俩急火火地往家赶,到家后,奶奶说“这是啥天?冻嘞俺整个脊梁骨都冰乍凉?小小没事吧。”
第三个需要感谢的是媳妇,我的“领导”,在谈恋爱时,给我织的围脖。这条围脖已经伴我度过三十个严冬了,使我少受许多严寒。期间,媳妇想给我买条新围脖,我说算啦,这个围脖又没坏,一年也就是围几天,没必要啦。再一个,媳妇通过给我织这个围脖,对编织产生了兴趣。以后,我全家人的围脖、毛衣毛裤、沙发巾、电视套、甚至放茶杯的垫子等都是媳妇一针一针编织的;也可以这样讲吧,她感到能自己织的东西,都自己织,给我家里省了不少钱。因此,感谢媳妇“领导”是应该的。
另外,也建议大家购买或编织围脖时,实用、美观些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整个这个毛、那个皮的围脖,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