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鲁迅异体词有哪些特点

鲁迅异体词有哪些特点

(一)“胡”和“糊”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狂人日记》)

他不以为然,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狂人日记》)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故乡》)

最惹眼的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遥远的月夜中。(《故乡》)

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便模糊了。(《阿Q正传》)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的很含胡。(《阿Q正传》)

据说这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忘了带领结。(《藤野先生》)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祝福》)

上面的例子中“胡”和“糊”混用。[胡hu] 形声字。从肉古声。①表示说话做事没有根据,不讲道理,任意非为,相当于“乱”“瞎”。②表示任意胡来,乱来。[糊]形声字,从米,胡声。

[糊涂](形)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也形容内容混乱。(《现代规范字典》)

[糊涂][胡涂]①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如:他越解释我越糊涂。②内容混乱。如:一塌糊涂。③〈方〉模糊。

[含糊][含胡]1、不明确,不清楚。2、不认真、马虎。

甚至书名也有异体词。如:《人生识字胡涂始》和《难得糊涂》

在鲁迅的影响下,“含糊”、“含胡”、“糊涂”、“胡涂”、“模糊”、“模胡”走想规范化。

如: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萧萧》)

以至当后人重提“胡适只体”与“鲁迅风”时,所有印象还是那么模糊不定。(皓元宝《鲁迅六讲》)

转而想,要不是瘦子天天催,也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的算了。(台静农《拜堂》)

《近代汉语词典》有“糊突”同 糊涂,胡突 ,1、指头脑不清或不明事理。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治国忠直,操守廉能,可怎生做事糊突!”

元·无名氏〈〈神妇儿〉〉第三折:“哎,你一个小晶塔官人忒胡突,待要罗织这支书,全不问实和虚。”

2、方言。粥。清·蒲松龄〈〈墙头记〉〉狸曲第一回:“清晨饮日高,糊突含了勾一瓢。

可见,鲁迅的异体词是受到古语词的影响。

(二)“踌躇”与“踌蹰”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件小事〉〉

那人便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药〉〉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住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祝福〉〉

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祝福〉〉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祝福〉〉

[踌躇]1、犹豫;他毫不踌躇的答应了。2、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近代也有:〔踌躇〕思量,考虑。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到了家,老百母的病又不知怎么样,一切医药之费,恐怕不够,我正代你踌躇呢?”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踌躇”,不要写作“踌蹰”

[踌蹰][踌躇]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如:~不前。

(三)“预”与“豫”

我站住了,豫备她来讨钱。 (祝福)

在学校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有偏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同上)

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仿佛怀着什么不详的豫感

“豫”本义指“象之大者”,在古代的常用义是“安适、安乐”又有预先准备的意思,再这个意义上与“预”通用。如“豫告”、“豫想”、“豫料”、“豫定”、“豫备”、“豫防”,现在一律用“预~”。

像这种以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沿用并赋予近代汉语以新的意义,是五四词汇的又一大特点。

(四)“帐”和“账”

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孔乙己〉〉

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孔乙己〉〉

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孔乙己〉〉

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孔乙己〉〉

我交出帐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范爱农〉〉

〈〈算账〉〉和〈〈查旧帐〉〉

帐是形声字,从巾长声。《现代汉语词典》析义为:“①用布、纱布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蚊帐、营帐。②同账。”账也是形声字,从贝长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关于货贝,货物出入的记载、记账、查账②指帐簿,一本帐③债。欠债/还债。”

鲁迅之后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的词:他付清了账,又拿了一张纸币给拿侍女……(沈从文〈〈沉沦〉〉)

你去那里开账来罢!(沈从文〈〈沉沦〉〉)

(五)“采”与“彩”

酒店里的人大笑,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更加兴高采烈。〈〈阿Q正传〉〉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阿Q正传〉〉

我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藤野先生〉〉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药〉〉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祝福〉〉

“采”与“彩”是古今字。但后来语义有了发展,成了包孕字。五四时期“采”与“彩”没有分别。但“采”作动词义时没有混用的地方。作神“神色,精神” 义时一般也不混用。但作与彩色有关的义项时,似乎两者均可,这样“彩”是包孕在“采” 义中的异体形式。现在又倾向于分化,与色彩有关的用“彩”。然而“丰富多彩”、“喝彩”等词中的“彩”写成“采”时有所见。鲁迅作品中的“精彩-精采”与“无精打采-无精打彩”。《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收“ 精彩”而无“精采”;《辞海》二者都收,又以前者为主;《辞源》只收前者,不收后者。“精彩-精采”有两个义项:“①演出、文章等优美,出色;②神采、精神风采。” “采”有一义项是“精神,神色”,如“神采”、“兴高采烈”,正符合“精彩”的②义项内容;而“彩”无此义项。“采”还有一个义项同“彩”。由此看来,“精采”要比“精彩”好一些。《现代汉语词典》有“无精打采”,未收“无精打彩”;《辞海》收“无精打采”并注明“采”也作“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神萎靡,不高兴,不振作。比较而言,用“采”表义更明确。

(六)“厉害”与“利害”

但我敢断言,反革命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无以复加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仙台是一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利害,还没有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

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的利害,大家说这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祝福〉〉

厉,形声字,从厂,声旁为虿的省写。

利,本是“犁”的初文,会意字,从禾从刀。后用作“锋利、利益”之义。

[厉害][利害] 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的事物。天热的~

[利害]利益和损害不计利害,利害攸关。

近代也有利害,但词义不尽相同。

[利害] 1、关系,干系。

〈〈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死?”

〈〈水浒传〉〉第二七回:“这里又没人看见我们担些利害,且与你除了这枷。”

2、祸害。〈〈水浒传〉〉第一回:“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七)“浮水”与“凫水”

“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十多个少年,着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乡〉〉

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

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范爱农〉〉

近代也有:

[浮水]亦称“水浮” 游水。

〈〈三国志平话〉〉卷上:“被侯成杀了扬奉,夺了门,浮水而过。”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好大雨,水淹将上来了,呀,大水冲了房子,好大雨,水浮水浮,水分水浮。”

(八)“仔细”与“子细”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范爱农〉〉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仔]1、幼小的生畜,家禽。这一解释现通写作“子”。2、细小、细密。

[仔细]1、细心:做事很仔细/仔细领会文件的精神。2、小心;当心:路滑,仔细点儿。3、〈方〉俭省,日子过的很仔细/也作“子细”。

近代“仔细”的含义不同:

[仔细]底细,详情。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立道:‘正不知他仔细,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了生活。’”

(九)“阿呀”与“啊呀”以及“呵呵”与“荷荷”

“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气愤的模样。(药)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的支梧着。〈〈祝福〉〉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祝福〉〉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这回就为此特地来说清楚的。〈〈祝福〉〉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祝福〉〉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故乡〉〉

阿!这不是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故乡〉〉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故乡〉〉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没规矩。”〈〈故乡〉〉

“阿,你不要用这种称呼来冤枉我。”〈〈铸剑〉〉

[啊呀]叹词,表示惊异或告叹。啊呀出彩虹了!

[阿]前缀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2、用在其亲属的前面

[呀]叹词,表示惊异

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呵呀,这一处”(艾芜〈〈山峡中〉〉)

“荷荷荷,荷荷荷!”一种阴惨的,鬼哭似的笑声 (吴组缃〈〈黄昏〉〉)

“唉呀!这要是落到头上呢”(萧红〈〈呼兰河传〉〉)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铸剑〉〉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四顾。〈〈阿Q正传〉〉

近代的为:[阿呀]亦作“阿也”“阿约”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阿也!是最大较些去也。”

元·无名氏〈〈王元江亭〉〉第二折::“春景融合,百花烂漫,阿约!好花木,好花木。“

〈〈水浒传〉〉第五三回:“阿呀!我的不稳,放我下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阿也!不消如此,你二人是何师傅使来的人,就是自家一般。”

(十)“纪念”与“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记念”***有四个义项:“①犹挂碍;②怀念,记挂;③用来表示纪念品;④犹记诵。”这四个义项均源自古汉语。而“纪念”一词也有四个义项,前三个是:“①深切怀念,思念不忘;②用以表示纪念的事物;纪念活动,纪念日”。这三个义项均产生“五四”以后。如鲁迅作品《忆韦素园君》提到的“纪念品”。对于宋玉先生认为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是其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jinian”,一律写作“记念”。赵树华,王廷德二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纪念”和“记念”》一文中提到一般对人用“记念”,对物用“纪念”,但有个别的例外。如:“他爱他的家乡,终身纪念着……”见(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珍译者附记》)②用“纪念”表示一般性怀念,用“记念”表示更深的内涵,意在发人深省。特别在文章的标题中用“记念”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所纪念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不仅有“怀念”、“记挂”的意思,更有永记不忘,继承其意志的内涵。对于异体词“纪念与记念”在五四时期以记念为主,毕竟“纪念”是后起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