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1 〔tāo ㄊㄠ〕
〔《广韵》徒刀切,平豪,定。〕
亦作“ 涭2 ”。“ 涛1 ”的繁体字。
1.大波浪。 汉 王充 《论衡·书虚》:“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 晋 郭璞 《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山水中,蛮奴受其书。”2.波涛一样的声音。 明 王世贞 《游虞山拂水岩》诗:“风巗画激诸天雨,阴壑寒生万树涛。” 清 徐釚 《游鼓山记》:“须臾,大雨倾注,听松涛声与涧泉声相乱,心寒股栗。”3.用同“ 淘 ”。淘洗。《诗·大雅·生民》“释之叟叟” 唐 陆德明 释文:“叟,所留反,字又作溲,涛米声也。”
涛2 〔cháo ㄔㄠˊ〕
〔《集韵》陈留切,平尤,澄。〕
通“ 潮1 ”。“ 涛2 ”的繁体字。
潮汐。
涛3 〔dào ㄉㄠˋ〕
〔《集韵》大到切,去号,定。〕
通“ 焘1 ”。“ 涛3 ”的繁体字。
覆盖。《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周公 盛, 鲁公 焘” 唐 陆德明 释文:“一本作‘涛’。”
涛波大波,波涛。《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 李善 注引 如淳 曰:“潮水之激者为涛波。”《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庾阐 《涉江赋》:“遡晨风而遥迈,乘涛波而容与。” 唐 李白 《发白马》诗:“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涛头浪涛前端。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
涛2头潮头。涛,通“ 潮 ”。 宋 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宋 陆游 《观潮》诗:“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涛形容大水滚滚奔流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涛涛金汁出天涯,滚滚银波通海洼。” 杨沫 《乡思的朝与暮》:“ 屈原 --我生平最景仰的伟大诗人,他忽然拂动长袖,披散着头发,神态庄严激愤地屹立在涛涛江畔。”
涛濑波涛与急流。《汉书·扬雄传上》:“终回复於旧都兮,何必 湘 渊与涛濑!” 宋 苏轼 《戏作放鱼》诗:“但愁数罟损鳞鬣,未信长堤隔涛濑。”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靖》:“时秋潦,涛濑涨恶。”
涛泷急流大波。《新唐书·韩愈传》:“涛泷壮猛,难计期程。” 清 朱琦 《关将军挽歌》:“涛泷阻绝八万里,彼虏深入孤无援。”
涛澜波澜,大浪。 唐 李白 《赠华州王司士》诗:“ 淮水 不绝涛澜高,盛德未泯生英髦。”一本作“ 波澜 ”。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宋 陆游 《上辛给事书》:“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