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间接灸简介

间接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间接灸的分类 4.1 隔姜灸 4.1.1 隔姜灸施灸方法 4.1.2 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 4.2 隔盐灸 4.2.1 隔盐灸施灸方法 4.2.2 隔盐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4.3 隔蒜灸 4.3.1 隔蒜灸施灸方法 4.3.2 隔蒜灸的主治病证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间接灸 1 拼音

jiàn jiē jiǔ

2 英文参考

indirect moxibus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direct moxibus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又称隔物灸(sandwiched moxibustion)[1]。是艾炷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1]。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而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2]。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3]。应根据病症选用[3]。

4 间接灸的分类

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2]。常见的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等[3]。此外,还有隔附子灸,隔葱受、豆豉饼灸、黄土灸、蛴螬灸、胡椒灸、巴豆灸等[4]。

4.1 隔姜灸

隔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3]。是以生姜薄片作为间隔物施灸的方法。

4.1.1 隔姜灸施灸方法

将鲜生姜片切成约3mm厚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中间穿孔数个,然后将姜片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使用大、中艾柱[3][4]。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受治,反复进行[4]。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4]。

一般每次施灸5~10壮[4]。

4.1.2 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

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4][3]。如果在艾绒中掺入少量麝香,再隔姜灸之,称麝香灸,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隔姜灸

4.2 隔盐灸

隔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5]。首见于《肘后方》[5]。是将食盐作为间隔物对神阙穴施灸的方法。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5]。

4.2.1 隔盐灸施灸方法

将干燥食盐块研为细末或直接使用精盐粉填至略高于脐孔,然后在盐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5]。如患者脐孔不是凹形者,可用湿面条围敷脐周,中纳食盐施灸[6]。有灼痛时即更换艾炷[4]。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4]。艾灸壮数视病情酌定[6]。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2.2 隔盐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固脱,温补下元的作用[6][4]。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霍乱(非真性霍乱)吐泻、痢疾、小便不通、四肢厥逆和中风脱证等[5][4][6]。

4.3 隔蒜灸

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5]。首见于《肘后方》[5]。是以大蒜薄片或蒜泥作为间隔物进行施灸的方法。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4]。

4.3.1 隔蒜灸施灸方法

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4]。

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5][6][4]。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4]。

也可将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地铺在穴位上,再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把艾炷置于蒜泥上点燃施灸[5][4]。一般每穴可灸5~7壮[6][5],7壮为宜[4],以灸处泛红为度[4],隔2~3日1次[5]。

《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

4.3.2 隔蒜灸的主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