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书名我以为是发生在博物馆的凶杀案,实际上是几个“不可能犯罪”短篇合集。
某公司生产的面包被发现大量扎入钢针,导致公司的效益一落千丈,而警方也对此束手无策。此时,公司收到了一封恐吓信,表示需要支付一亿日元的赎金。后来的恐吓信告知了缴纳赎金的地点选在一处废弃的别墅,在社长去缴纳赎金时却在别墅中人间蒸发,巨额的赎金留在原地,三个搜查员翻遍别墅没有发现社长的踪迹,后来社长被发现被杀害在不远处的防空洞中。
其实进入别墅的人并非社长,而是一个搜查员,他在有别的搜查员进入时摇身一变,以搜查员的身份出现在眼前。而此时,真正的社长要去杀害另一人,因为此人想要暴露属于他们三人关于交通肇事的***同秘密。社长在杀人过程中不幸被反杀,这就造成了一种社长从别墅前往防空洞后不幸被凶手杀害,凶手却没有带走巨额现金的假象。
日记开篇,必然叙诡,违反套路,而是顶罪。
一场车祸让一起交换杀人的凶手道出了隐藏心中多年的秘密,可惜没有说完就过世了。遗言中说,他先帮***犯杀了……,一周后,***犯帮他杀了……。从仅有的线索查出,死者(凶手A)卷入的凶杀案发生在25年前的9月19日,当时的死者是他的伯父,他因此继承了巨额的遗产。事发当时,他在美国旅游,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根据遗言,此案的真正凶手是那个***犯凶手B,一周前的9月12日,凶手A完成了凶手B的交换杀人。而在调查中,发生在9月12日的案件缺乏***同犯罪的基础。
实际上,“一周后”这个时间存在一定误导。根据死者的遗言,凶手A杀人在前,凶手B杀人在后,凶手A的犯罪时间被判断为9月12日。然而本次事件还多了一个意外的因素——身份互换。死者被认为是想要杀害伯父的凶手A,是因为他一直在假扮真正的凶手A的丈夫,他的真实身份是凶手B,也就是说,凶手B(车祸死者)杀害A的伯父在前,A杀害B的仇人在后,案发的真正时间是9月26日。
一场大火中出现了三具面目全非的尸体,经过调查,死者应当为这家的男主人,男主人怀孕的妻子,妻子的妹妹。现场出现了四个水杯,粘有KCN,怀疑是来自妹妹的前男友的打击报复。然而这个所谓的前男友却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怀孕的人并非男主人的妻子,而是妹妹,得知两人的犯下不伦事情之后,心如死灰的妻子决定编造一个“妹妹前男友”的谎言,杀死自己的丈夫及妹妹,在复习毒药之前燃起大火,利用大火互换自己和妹妹的身份。是个狼灭!
时隔26年,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两具相似的尸体,两者同为24岁,倒在岸边的姿势相同,位置相似,死者的毛衣袖口都沾染了凶手的血迹,区别在于一个是左手,一个是右手。两期案件看似颇有关联,但毕竟时隔26年,也没有找到两个死者之间的任何联系。
两起案件中存在一个非常细节的差异——血迹位置。如果是当年凶手再次犯罪,他理应不会记得自己曾经偶然滴落在现场的血迹。如果是搜查员犯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片血迹的位置。那么这通常指向另一种可能——媒体,他们对于普通公众会知道一些不会公开的细节,但又无法像搜查员那样准确。这起案件的幕后凶手是一个记者,她在童年时期饱受父亲的虐待,在父亲叫来26年前的那个死者折磨她时,杀死了他。父女二人处理了遗体,不慎留下了父亲的鼻血,当然这是在事后才得知的。长时间的虐待导致她的心理出现问题,开始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对于这一问题答案的追寻达到了病态的地步。而此时父亲已死,骨灰无法完成鉴定。她此时唯一的希望是多年前父亲留在那起案件现场的血迹,便想着用将儿子的血留在另一个相似的现场,假借警方去判断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
(这个时候不禁想起刚刚更新的明侦6第一期,童年遭受这种可怕犯罪,这些创伤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