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说吃的方言很多,比如,东北俚语“整一顿”,好像带着一点儿对食物的仇恨情绪;华北方言“啜一顿”,暗中传递出吃相不佳的韵味;其他地区说“吃”的方言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无法在汉语词典中找到适当的字来。
成都人爱吃会吃的名声远播,由此生出的语词自然格外丰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标准化的“吃”表示基本的生理需要。当然,为了不让自己跟周边区县人相混淆,成都人在发音时,总要断然拒绝使用翘舌音。这倒不是我们有自恋情结,而是表现优雅和优游的需要。试想一想,当面对各种美食的时候,嘴巴禁不住就分泌出口水,如果用翘舌音去说吃,是会由于口水漫溢而使舌头挛不转的。
丰富多彩的美食资源、博大精深的川菜体系、对菜肴的天生的鉴赏能力,以及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为我们开发和刷新饮食语词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市井生活中,成都人往往不会拘泥于字正腔圆地说不带翘舌音的“吃”字,而是以其他字眼取代。我们口语中的“吃”,有各种各样的同义词,以供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使用。有几句方言诗,就形象描绘出吃的几种状态——川菜最好吃,肚皮要敞开。好吃就多“啖”,大家尽管“海”;吃不完就“塞”,再拿包包“揣。”
都市白领聚会时,“啖”出现的几率最高。“啖”是古字,吃的意思,在现代成都人的口语中使用频率仍然很高。眉山人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自己嗜吃荔枝饕餮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把“啖”活用得最有神韵的是“冷啖杯”,虽然至今无人考证出它自那个文人雅士的神来之笔,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在普通市民的饮食界面上,“海”的点击较为频繁。口语中的“海”发音为一声,跟巩汉林包装赵丽蓉的那句时髦招呼用语非常接近。从语词的源头去探索,作为形容词的“海”,是数量很大的意思,“海碗”即是一例;用作动词的“海”,意味就深长得多,旧时代的“海”袍哥,特指抓拿骗吃的市井无赖,而把它作为饮食语词时,吃喝的酣畅状态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还有一种涉及吃相不雅的口语是“塞”,活脱脱揭示出贪吃的情状,俚语叫做“死吃滥胀”。我一直怀疑“塞”源自猕猴吃东西的动作——它们往往把到手的食物急切地塞进嘴巴,暂时存储于“嗉囊”中,俗话所说的“腮帮子鼓得像猴儿包一样”,大概可以当作“塞”的出处证明。
最没有档次的要数“包包揣”,通常是贪得无厌的代用词,有时指顺手牵羊的小动作。当然,时下流行的“打包”不在此列。尽管成都平原无比富庶,衡量居民生活水准高低的恩格尔系数只有37%左右,我们也不愿暴殄天物,把在餐馆里剩下的精致菜肴打包带走,应该是理直气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