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需要在词典中定义

需要在词典中定义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理论涵义

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现实主义历史》(1939)、《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左拉》(1945)、《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者》(1946)、《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8)、《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1958)等等。首先、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其次,卢卡契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他不是把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视为一面静止的镜子。卢卡契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卢卡契两面作战,一面为现实主义的纯洁而与自然主义战斗,把福楼拜和左拉那种缺乏整体性的琐碎客观性排除出现实主义阵营;另一面又要回应现代主义的挑战,批评乔依斯、普罗斯特和其他现代派作家,认为他们使所有内容和所有形式都解体了。因此,现代主义达不到对现实整体的真实反映。

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和泰纳的转用相关。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他甚至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果戈理笔下的科瓦辽夫少校不是一个科瓦辽夫少校,而是科瓦辽夫少校们,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是仅仅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的本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让许多人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巨大的***性,甚至成为国民性的代名词。现实主义把这种个性和***性的完美结合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

历史性的要求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韦勒克的看法是对的,现实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而且,这个具体的总体现实还是不断发展的,就象卢卡契所阐述的现实主义要塑造那些生动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质转化为现象并在现象中显示自己;它还塑造着这过程的那个侧面,即现象在过程运动时揭示着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个别的因素不仅包含着辩证的运动,互相转化,而且彼此间不断相互影响;它们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的诸因素。真正的艺术从而总是通过塑造这些因素的运动、发展、展开来表述人类生活的整体的。"简单地说,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现实主义确认: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作家名 代表作 国别

斯汤达 《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法国

狄更斯 《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 法国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 俄国

果戈理 《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国

契柯夫 《第六病室》《套中人》 《变色龙》 俄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 美国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美国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在各个领域有不同的意思。在此对自然主义的界定大多来自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这种写作风格大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大体上说,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描述,期间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以达到真实的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文献解释

1、自然主义是指用自然原因或自然规律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观念...狭义

的自然是指与社会对立的自然,即必然王国.狭义的历史就是自由王国。

2、具体而言,从方法论上看,“自然主义”就是指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即先设定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努力寻求二者的统一。

3、所谓自然主义,是指审美经验中对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所谓人格主义,是指古人的审美经验往往趋于自由人格。

4、这里的自然主义是指一种理论方法,它要求不依据任何既定的理论构设,对事物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如实的、自然的描述,这一描述可以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语言进行解释。

5、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感性存在的直接性强调本质与存在的直接统一性所以把自己的哲学观点称为自然主义.他不赞成英法两国唯物主义的抽象性不同意把感性视为知识基础和唯一源泉的感觉论因而回避采用唯物主义这个术语。

6、自然主义是指非经审美形式变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摹仿和镜子式的再现,这是亚里士多德戏剧的基本特征.“理”是指思想内涵或哲理。

7、因而,茅盾很容易地看出,“为人生”的文学观和提倡自然主义是不相容的,这里的自然主义是指文学思潮意义上的而非创作方法层面上的,茅盾提倡自然主义吸取的是后者,扬弃的是前者。

8、马克思这里讲的所谓自然主义是指用自然界及其规律来解释一切的学说.17一18世纪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同唯灵论作斗争的唯物主义学说.自然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真正的本体和基础人也是自然物之一这是唯物主义。

9、对自然的崇尚可称为自然主义.在道家看来,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价值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1]

基本简介

自然主义(Le Naturalisme)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运动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孕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代含义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至少在18世纪法国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1707~1777)的著作里已见端倪。他在《心和精神的迷惘》(1736)一书里声称,他要用小说形式为人类社会写一部“布丰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补篇”,而且认为“这样地被通情达理的人所轻视的小说”“可能是一切文学体裁中最有用的一种,……成为人类生活的画图……人终于看见自己的面目”。为贯彻这一主张,使小说成为后世自然主义者所说的“人的资料”,他甚至将真实的情书也一字不改地穿插在自己的小说里。

实证主义哲学

为自然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奠定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出现于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这一哲学的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已进入第三个理论阶段,即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种内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诚如列宁所说,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把社会和自然混同起来的实证哲学,乃是“把它的唯心论隐藏在所谓唯物论的词句下面”(《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作家也开始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就注意到“社会和自然相似”,指出“

社会环境是自然加社会”。但他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他的小说中,支配人物的情欲总是在环境影响之下逐渐发展的,总表现为社会因素的后果。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还不足以引起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思潮的勃兴。

法国运动的初潮

法国自然主义运动的初潮是在19世纪50至60年代第二帝国时期逐渐涌现的。这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梦想不到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标榜“科学性”,作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成为一种时尚。旨在让“科学进入文学领域”的现代自然主义理论遂相继提出。自然主义文学首先是作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抗而出现的。曾在19世纪上半叶盛极一时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到了19世纪中叶,除雨果还在独自支撑着门面以外,已经进入全面衰退的时期。

在新起的一代作家看来,正如左拉所说,浪漫主义是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古典主义美学,它

保留着古典主义的典型人物,“只满足于给他们穿上异样的服装”;它“捏造地扩大人物”;它的随心所欲与“科学性”背道而驰。

同时,自然主义也自诩是对19世纪30年代以来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者推崇巴尔扎克,主要是欣赏他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描写,而不满于他“把英雄人物尽量地放大”、“只会铸造巨人”的做法,实即典型化手法,认为这同样不符合“科学性”。

福楼拜提出观点

福楼拜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某些自然主义观点。他在1853年的一封信里探问:“迄今为止,有谁作为自然主义者书写过历史呢?有人分析过人类的种种本能、看到过它们在这样的范围里怎样发展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吗?”

他还在其他一些书信中坚持主张艺术摆脱意识形态的支配,反对把艺术“当作任何一种学说的讲坛”,认为“描写不偏不倚,就可以达到法律的威严和科学的精确性”。

他否定典型化的做法,宣称“随便碰到的哪一个人都比我古斯塔夫·福楼拜更有趣,因为他更普通,归根结底也更典型”。他的《包法利夫人》(1857)就透露出明显的自然主义迹象:注意使用

直接观察或间接获得的材料,注重对人物的生理学分析。1858年,实证主义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在《历史与批评文集》中第一个规定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的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方法描写生活。他还在《英国文学史》的导论中论证决定文艺创作的是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特别是前两种因素。龚古尔兄弟在19世纪60年代上半叶所写的小说《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内·莫普兰》(1864)、《翟米尼·拉赛特》(1865)以及一些具有宣言性质的序言,标志着自然主义的真正起点。龚古尔兄弟强调文学作品作为“人的资料”的价值,主张以治史的方法写小说,把现实生活当作所依据的文献;要求小说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科学性。他们在上述小说作品中,就是把主人公当作生理解剖对象和临床病例来看待的。

从19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在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法国医生吕卡思的《自然遗传论》(1847~1850)、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法译本(1862)、特别是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865)的启发下,左拉发表了《我的仇恨》(1866)、长篇小说《黛莱丝·拉甘》序言(1867)、《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一系列论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