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论语形容重视教育的文言文

论语形容重视教育的文言文

1. 论语和文言文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1.指学过的内容. 2.助词,无意.3..助词,无意.4.他的优点

(4)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5)孔子: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苟政猛于虎

等等

孟子 :孟母三迁(主要讲孟子的目前带着孟子搬了三次家)

(6)孟子: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子: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有关教育中学生的语句,最好是论语或周易等文言文中的

教育学生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三方面入手。《论语》做了很完整的诠释。具体方法如下:

一学习方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默而识之,,,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学习态度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思:希望,想着。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学而不厌

三道德修养

1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 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09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x09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x09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x09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x09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三.填空.\x0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x09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x09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论语十则》复习资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时习][朋]:[亦][自]:[(不)知][愠(yùn)]:[君子] [吾]:[日][三省(xǐng)]:[为(wèi)][谋]:[忠][交]:[信][传 [故][罔(wǎng)] [殆(dài)][诲(huì)] [知(之)][是] [贤][齐] [内][善者] [士][弘(hóng)毅 [任][重] [已][岁寒] [凋(diāo)][行] [其] 恕(shù)] [欲] [勿(wù)](二)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1、通假字:[女]:[(是)知(也)] :[说] :2、古今异议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3、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4. 谁知道孔子说过的文言文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

5. 论语为政的古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闻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 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 [时习]

[朋]: [亦]

[自]: [(不)知]

[愠(yùn)]: [君子]

[吾]: [日]

[三省(xǐng)]: [为(wèi)]

[谋]: [忠]

[交]: [信]

[传 [故]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知(之)]

[是] [贤]

[齐] [内]

[善者] [士]

[弘(hóng)毅 [任]

[重] [已]

[岁寒] [凋(diāo)]

[行] [其]

恕(shù)] [欲]

[勿(wù)]

(二)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1、通假字:

[女]:

[(是)知(也)] :

[说] :

2、古今异议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