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投石2020年五问”系列的第三篇:营销篇。
热钱汹涌的时候,好的营销,Big?idea就是砸钱。比如当年铺天盖地,包楼、包站、包街、包路的二手车家族,领头的瓜子这么干,跟随的人人车、优信、车置宝等等也都效仿着做。钱确实是个好东西,用钱可以砸出个从无到有,也可以炸出个从有到优。
但现如今,热钱显然已经不愿在此驻足,都在大把大把地往芯片、操作系统行业转移。秒失宠爱,财大气粗不再的汽车行业渐渐落寞下来。
那是不是砸不起钱之后,营销就没有了生机?除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外,还有没有聪明的营销办法?
答案当然是有的,那便是巧实力。
所谓“巧实力”,是指包括和不限于深入的市场研究和消费者洞察之后,在产品、渠道、产业链、市场、用户体验等方面,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工具和方法,巧妙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借助非凡的经营智慧、创新的竞争策略从而形成更强的“总实力”。
过去说起巧实力,大凡都是外交的案例,小国甚至弱国大秀巧实力,如何玩转四两拨千斤等等。不过,今年长城汽车也让我们明白了汽车行业中什么叫“巧实力”。
以前的长城就像隔壁的隔壁班的某个课代表,虽然成绩不错,然而面相平凡,行为规矩,总之并非拔尖学生。但今年疫情之后逐渐复苏的长城画风突变,从顶层代言人魏建军的灵魂拷问“长城汽车能挺得过明年吗?”,到产品命名上引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炮、大狗、坦克、初恋和黑猫、白猫、好猫等,以及再到技术流说人话的柠檬平台、咖啡智能、果冻电池等,这个课代表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突然放飞,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这种巧实力的运用,长城汽车在并未怎么增加营销投入,更加没有天量营销预算的前提下,却长期霸占热搜榜,几乎每一个发布都引爆了当个时期的公众热门话题,而且一波接一波,久而久之,甚至逐渐形成了自带流量的体质。
这种营销层面的成功,也推动了长城汽车的品牌上行和产品销量的进一步攻城略地,甚至造成了现象级的行业示范和思考,引得同行羡慕不已、侧目不断。
分析这种巧实力营销成功的原因,无非还是五菱的那句大白话:人民需要什么,市场缺什么,咱车企就干什么。
首先,市场缺乏什么样的企业形象?
长期以来车企扮演着产业链主导者、生态系统缔造者、食物链利益分配最顶层等等角色,所以让市场形容“主机厂”时,往往是傲慢、俯视等等居高临下、不近人情的词汇。一句话,车企端着太久,装强或者强装硬汉成了车企的唯一面,柔弱的另一面仿佛不存在,仿佛消失一般。
但现实当中,车企也有因为策略失败而伤心低落的时候,也有因为肩负重担而焦虑彷徨的时候,更有新浪潮迎面冲击之下困惑茫然的时候,长城汽车及时抓住了这样的时机,用“一场关乎生死的思辨”,抢先地、主动地把自己柔弱的一面坦然展示给了公众。
在疫情横扫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过去的三十年已经摆在那了。走过不少弯路,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是,找到的方法终究比困难更多。……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在企业命悬一线的时候,把自己的命,也悬在上面。我认为这是做企业,应该有的诚意。没有退路,才见出路。长城汽车未来会怎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种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失败中走向成功、成功中潜伏风险的坦诚表述,以及传递出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持续发展的不服输决心、意志让人感同身受,从而准确戳中了市场心门,引起广泛的***鸣和赞许,外界甚至一度掀起了“买车帮长城一把”的消费热潮。
然后再两相对比下,某些车企却是利用强势地位变相实现员工购车、供应商购车,营销段位的高下立判。
其次,市场缺乏什么样的沟通语言?
可以说,天下人苦命名久矣。
中国汽车的车型命名一度走入歧路,第一是笔画越来越多,出处越来越孤僻,有些车企为了保障车名的独有性恨不得搬出《康熙词典》和《佛经》梵文,睿骋、途铠、傲澜等等都达到了顶峰,怎么拗口怎么来,怎么生僻怎么来,就怕被人说没文化。
第二是用词越来越非口语化,有的时候不看文稿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个字,将耳闻的传播链和眼见的传播链破坏掉,人为提高了车名的扩散难度,这样“阻碍”的命名别说引爆公众话题热搜,能把公司内部同事的耳洞引爆已经十分艰难,“名称不出市场部”简直堪称悲剧。
第三就是一溜烟代码,懒倒是偷成功了但也把自己给偷没了,你用H开头我也用H开头,你用V开头我也用V开头,打开汽车网站,懵逼一样,满眼的某S某,某M某,仿佛SUV和MPV以及轿车的车系划分只有代码这唯一一条路,专业人士如此,消费者更是一头雾水。
只说X7,不说宝马还是长安欧尚或者北汽的前缀的话,你一定搞不清说的到底是哪个车。
有的时候,我们老抱怨一些官员、学者“不讲人话”,鸡同鸭讲,其实说到底就是“从群众中来”但不“到群众中去”。汽车行业的营销也是如此,无论有没有钱砸,长期以来车企已经不讲人话惯了,你讲人话反而成了一种“巧实力”,所以怎么会说营销已经撞到天花板了,还贴在地板上而已,离天花板还老鼻子远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