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结构是附加在这个音符线上的东西。取得结构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和声(harmony)。一个人不能给自己的声音配上“和声”,他需要一位朋友与他一起唱,或者需要一把吉他来弹拨。你如果在淋浴时歌唱,就必须与一位朋友一同淋浴才能有和声。和声使乐曲具有深度;这很像透视法使绘画作品具有深度一样。旋律是一连串乐音,而和声却是同时响起的乐音,过去认为最相关的乐音,而实际上是悦耳的相关乐音的一种结合。
在用旋律加和弦构成的音乐作品中,和弦往往是由“协和”(consonant)音——即听起来悦耳的、平和的、不刺激人的、稳定的乐音——所组成的。但是,和弦也可以用音级不断变化、确实刺耳的乐音——即“不协和的”、“活跃的”、“不平稳的”乐音所组成,这种不协和的和弦被作曲家用来制造紧张状态,而协和的和弦则被用来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从一个和音到另一个和音的前后律动,就是和声的全部内涵。
在主音音乐中使用和声是结构的一种类型,但它不是唯一的类型。使用“复调”(counterpoint),又名“对音符”(即“一个音符对一个音符”的技巧)这一古老的音乐技巧,也可以创造结构。在这种音乐中,取得深度靠的不是给一个旋律增加和弦,而是使一个旋律与另一个旋律叠置起来,从而让人能够同时听到这两个旋律。唱《三只盲人》(Three Blind Micwe)等轮唱歌曲便是采用了简单的复调法。如果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运用这一技巧创作出来的音乐叫作“复音音乐”(polyphonic),“poly”的意思是“许”。
巴赫被人们一致公认为复调法之王(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他是其他许多方面之王),尽管他1685年才出生,那时复调I法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事实上,当时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复调法正开始被单一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所补充和/或接替。老是聚集在歌剧院里的意大利人发现。与多旋律复调法相比,歌唱家和听众都更喜欢配上和弦的单一旋律。
复调技巧使人们找出和领会巴赫等作曲家(或者不断涌现并在20世纪创立了回归巴赫学派的近代巴赫/巴洛克式的作曲家)作品中的一个强烈旋律,比找出和领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单旋律作品中的旋律难得多。在复调法音乐中,仔细聆听一套乐器奏出一个曲调,别的乐器(或“声部”)同时奏出第二个,也许还有第三个曲调,你可以辨认出和跟上这些不同的曲调,它们就在那里。
还有第三个词,既非复音音乐复调法,也非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它就是“单音音乐”(monophonic)。“mono”的意思即是“一”.这是一个声部的简单音乐——你可以在淋浴时独自唱出一串音符,上千人也可以同时唱出同一串音符。没有和弦,因此也没有和声;没有同步的第二个旋律,因此也没有复调法。1000年前的所有音乐都是单音音乐,包括公元1000年左右的基督教音乐,这种音乐的顶峰是格利高利调式圣歌。
《韦氏大词典》将节奏定义为“音乐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与乐音向前进行有关的所有因素(如重音、节拍和速度)”。“进行”在这里是个关键词,节奏即是音乐的进行。实际上,节奏这个词是由希腊字“rhein”即“流动”衍生出来的。呼吸有节奏,潮水的涨落、钟表的滴答声以及火车车轮的咔哒声也都有节奏。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具有“鲜明、有力的”节奏。
我们用脚拍打出的就是节奏,它是“曲调的快慢缓急”。《鸳鸯茶》(Tear for Two)一曲,用脚打出的节拍不同于美国民主党在总统提名大会上百所不厌的《幸福的日子重现》(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的节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节拍也不同于水手歌的节拍。拍子的频率、规律性和持续长短有所不同。格利高利调式圣歌具有“自由节奏”,其音乐的节奏是紧跟着语言的节奏的。像维瓦尔第的《四季》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的巴洛克时期作品,节奏平稳清晰。20世纪音乐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在匈牙利的巴托克和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采用了民间的、标新立异的“乡村”(peasant)节奏。
巴托克的《怪异的满洲官吏》(Miraculous Mandarin)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的节拍,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舒伯特的交响曲中从未听到过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像《月光》(Clairde lune)这样的作品中引进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乐曲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向。
节奏的一个要素是节拍(meter),它的定义是“系统地测定和安排的节奏”。作曲家可选择二拍、三拍或四拍等等。既是教授又是作家的马克利斯(JosephMachlis)在《音乐欣赏》(The Enjoyment of Music)中提出了几个常见例子,譬如;当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你可以听到并感觉到一/闪、一/闪中的一/二、一/二的节拍。
节奏的另一个要素是速度(tempo)。节拍说明什么是重音,但并未说明奏出这些重音的速度是多快或多慢。作曲家在总谱上标上符号,告诉演奏者应当用多快或多慢的速度演奏该乐曲。他们一般使用传统的意大利文的单字或词。
例子(异名)构成音(音名) 和弦名称 构造规则
C(Cmaj)=1,3,5(C,E,G) 大三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 色调协和,明朗
Cm=1,b3,5(C,bE,G) 小三和弦 小三度+大三度 色调协和,音响效果黯淡
Caug(C+)=1,3,#5(C,E,#G) 增三和弦 大三度+大三度 色调很不协和,有扩张感
Cdim(C-,C°)=1,b3,b5(C,bE,bG) 减三和弦 小三度+小三度 色调不协和,有收缩感
C7=1,3,5,b7(C,E,G,bB) 大小七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度.属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
Cdim7=1,b3,b5,bb7(C,bE,bG,bbB) 减七和弦 减三和弦+根音的减七度音
Cmaj7(CM7)=1,3,5,7(C,E,G,B) 大七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第七度音 大三和弦+七度音
C6=1,3,5,6(C,E,G,A) 大六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第六度音 大三和弦+第六度音
C9=1,3,5,b7,2(C,E,G,bB,D) 属九和弦 属七和弦+第九度音
C69=1,3,5,6,2(C,E,G,A,D) 六九和弦 大三和弦+第六度音+第九度音
C11=1,3,5,b7,2,4(C,E,G,bB,D,F) 十一和弦 属七和弦+第九度音+第十一度音
C13=1,3,5,b7,2,4,6(C,E,G,bB,D,F,A) 十三和弦 在弹奏时可视需要删减部分音
Cmaj9=1,3,5,7,2(C,E,G,B,D) 大九和弦 大七和弦+第九度音
C7-5(alt C7)=1,3,b5,b7(C,E,bG,bB,) 变化属七和弦 属七和弦的第五度音降低半音而成
C7+9=1,3,5,b7,#2(C,E,G,bB,#D) 属七增九和弦 有属七和弦+升半音的第九度音而成
C7-9=1,3,5,b7,b2(C,E,G,bB,bD) 属七减九和弦 由属七和弦+降半音的第九度音构成
Cm6=1,b3,5,6(C,bE,G,A) 小六和弦 小三和弦+第六度音
Cm7=1,b3,5,b7(C,bE,G,bB) 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
Caug7=1,3,#5,b7(C,E,#G,bB) 增大七和弦 由增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构成
Caug9=1,3,#5,b7,2(C,E,#G,bB,D) 增九和弦 由增七和弦+第九度音构成
Caug11=1,3,#5,b7,2,4(C,E,#G,bB,D,F) 增十一和弦 由增和弦+第九度音+第十一度音构成
Cm7-5(alt Cm7)=1,b3,b5,b7(C,bE,bG,bB) 变化小七和弦 将小七和弦的五度音降半音构成
C9-5(alt C9)=1,3,b5,b7,2(C,E,bG,bB,D) 变化九和弦 将属九和弦的第五度音降低半音而成
Cm9=1,b3,5,b7,2(C,bE,G,bB,D) 小九和弦 由小和弦+第九度音
Csus4=1,4,5(C,F,G) 挂留四和弦 将大三和弦的第三度音改成第四度音而成
C7sus4=1,3,5,b7,4(C,E,G,bB,F) 属七挂留和弦 由属七和弦+第四度音
Cm7sus4=1,b3,5,b7,4(C,bE,G,bB,F) 小七挂留和弦 由小七和弦+第四度音构成
初级的和弦编配知识
吉他伴奏中最常用的和弦有大三,小三,属七,大七,属九和弦等,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些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编配规律和音乐功能.
对于民谣吉他弹唱,这两种和弦已经足够了
I(1,3,5)大调主和弦,用在歌曲的乐曲开头和结尾,色彩明朗,宽广
II(2 ,4,6)常用在V7和弦之前色彩柔和
III(3,5,7)常用在V7和弦之前或V和弦之后,色彩暗淡
IV(4,6,1)常用在I和弦与V和弦之间,音响坚挺,趋向不稳定,常出现在旋律副歌高潮乐段中
V(5,7,2)常用在V7和弦之前或I和弦之前色彩热烈,常用烘托高潮
VI(6,1,3)小调主和弦用在小调歌曲开头和结尾色彩暗淡,抑郁
I7(1,3,5,b7)常用在I和弦和IV和弦之间。有倾向IV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I和弦
II7(2,4,6,1)常用在I和弦与VI7和弦之后,趋向不稳定功能近似于II和弦
III7(3,#5,7,2)常用在I和弦或VI和弦之前,极不稳定,有趋向稳定的强烈要求,功能近似于III和弦
V7(5,7,2,4)常用在曲调即将结束处,色彩最暗,最不稳定
VI7(6,#1,3,5)常用在II和弦与II7和弦之前,有倾向II和弦与II7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VI和弦
大II7(2,#4,6,1)常用在V和弦与V7和弦之前,有倾向V和弦与V7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II和弦
1、 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是七和弦了,那么在常用的七和弦里,主要有以下的几个主要的和弦:
(1) 自然大调中为:
① 主音七和弦(大大七和弦)=do-mi-sol-si
② 上主音七和弦(小小七和弦)=re-fa-la-do
③ 中音七和弦(小小七和弦)=mi-sol-si-re
④ 下属七和弦(大大七和弦)=fa-la-do-mi
⑤ 属音七和弦(大小七和弦)=sol-si-re-fa
⑥ 下中音七和弦(小小七和弦)=la-do-mi-sol
⑦ 导音七和弦(减小七和弦)=si-re-fa-la
(2) 自然小调中分别为:
① Ⅰ=小小七和弦=la-do-mi-sol
② Ⅱ=减小七和弦=si-re-fa-la
③ Ⅲ=大大七和弦=do-mi-sol-si
④ Ⅳ=小小七和弦=re-fa-la-do
⑤ Ⅴ=小小七和弦=mi-sol-si-re
⑥ Ⅵ=大大七和弦=fa-la-do-mi
⑦ Ⅶ=大小七和弦=sol-si-re-fa
2、常用在乐曲中的变化和弦,除了临时转调或者转调,还有一些是为了制造和声效果为目的的。而变化和弦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大小七和弦了:
(1) 譬如在C自然大调中的重属七和弦(re-升fa-la-do),它的升fa明显地倾向于sol。因此,通常情况下是向属和弦进行解决。又譬如在a自然小调中,属和弦mi-sol-si-re解决到主音时我们看到很多音乐作品会在sol上将它升高,变成mi-升sol-si-re,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这个和弦产生一个倾向于主音的进行,从而达到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
(2) 减七和弦的应用:这个和弦所产生的色彩是非常具有不稳定的性质,听起来总是觉得它需要有下一个走向。减七和弦是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人为地制造一个小三度(通常是变化而来的),它的进行通常是向外或者向里倾斜。譬如C自然大调的导音减七和弦,向外解决可以很轻易地转向了a小调(或者A大调)主和弦,向内解决则可以进行到C自然大调(或者c小调)的主和弦,还可以进行到降E大调的主和弦的第二转位,而通过将减七和弦进行转位后,所得到的解决路径就更加多了。总之,减七和弦是个非常暧昧的和弦,它左右漂移非常的具有不稳定性。
(3) 以上讲到的两个七和弦是我们接触的最多的两个和弦了。在我写的乐谱示例里请大家仔细看看,相信能够悟出一点道道来。
3、和弦转位和低音进行的关系:为了求得更加完美的和弦进行效果,我们都发现现在许多的歌曲作品在配和弦上的一些独特技巧。这些技巧突出表现在低音的进行上,它们越来越旋律化,而这些进阶似的进行都是靠将和弦进行转位得来的,这里就经常需要使用到七和弦了。
(1) 低音由高到低向下阶梯式的进行。例如:周华健的《浓情化不开》、刘若英的《为爱痴狂》、齐秦的《大约在冬季》、零点的《爱不爱我》、谭咏麟的《忘不了你》、张学友的《还是觉得你最好》等等。这样的低音进行让我们感觉上有一种非常平稳的和弦走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希望能够继续的渴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掌握和弦的转位尤其是七和弦的转位,那么在即兴伴奏中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这种伴奏技巧。相反,有没有低音是又低到高的进阶式进行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进行在和弦转位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还有可能由于功能进行的原因到中途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说这种进行不是不可行的,关键还取决于乐曲本身能否给我们创造这样的条件。例如:童安格的《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这首歌曲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音阶上行,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要完成这样的进行如果没有先决条件(也就是乐曲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和声进行)。那么生搬硬套必然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
(2) 低音由高到低向下三度的进行: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大山老师在和声研究的文章中讲得非常透彻,大家分析一下大山的谱例:Ⅰ-Ⅵ-Ⅳ-Ⅱ-Ⅴ-Ⅰ的部分即可一目了然。
(3) 低音由高到低向下半音阶的进行。例如:童安格的《忘不了》
到此为止,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的全部内容我已经说了不少,基本上讲完了。最后我讲讲有关在三和弦或七和弦上的外挂音的问题:
我们见过许多伴奏、和弦标记或者钢琴音乐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和弦以外的音符,譬如:C9、Csus4(11)(13)、、等等的标记,这些实际上还是和弦的结构部分。但是在实际演奏中我们不会把全部包含的音符都弹出来,这里有一个如何省略某些可以省略的音符的问题。详细内容请看乐谱的《和弦外挂》的谱例。
这里我同时也附上有关钢琴即兴伴奏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钢琴即兴伴奏基础篇
序言
钢琴即兴伴奏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一门将钢琴演奏技能与即兴伴奏理论融于一体的课程。高等师范院校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整体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师范院校所需要的科学性、师范性和合理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音乐系科开设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钢琴、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和声、中外音乐史、旋律作法、复调、配器、作品分析、合唱指挥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为塑造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技能和知识结构而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最终目的是从整体上解决对音乐教学的融会贯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在所有这些理论课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一般说来,高师的钢琴教学多侧重于技能的训练与传授,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钢琴演奏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但钢琴教学却替代不了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实际上两者之间还有严重脱节的倾向。比如,有的学生已具备了演奏高难度乐曲的能力,却不能为一首简单的旋律即兴地配伴奏,这种看似高质量的“钢琴教学”,实际上严重脱离了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就是为了适应培养合格音乐教学人才的需要,既具备较好的钢琴演奏能力,又能够在各种需要的场合进行即兴式的钢琴伴奏,这样的毕业生常常受到中小学师生的格外欢迎。为了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中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是极其必要的。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本身就是包含着多种音乐理论以及钢琴演奏技能综合因素的一门课程。要掌握好钢琴即兴伴奏,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良好的和声理论基础,辨别音响的敏锐听力,有欣赏音乐的高度修养,还要有一定复调水平及作品分析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既是高师院校专业音乐教学整体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同时,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与钢琴演奏以及和声、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作品分析、复调等理论课程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学好钢琴即兴伴奏必须重视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否则,就会像一条链条缺少了中间环节一样,无法形成连贯、流畅的整体。
在音乐体系众多的音。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叫音程。(实际上就是两个音之间的“距离”)。
音程中的两个音,各自都有自己的名称,低音叫做“根音”(也叫下方音)、高音叫做“冠音”(也叫做上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