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麻油的别名 7 来源 8 性味归经 9 麻油的功效与主治 10 麻油的化学成分 11 麻油的药理作用 12 麻油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 12.2 来源 12.3 性状 12.3.1 相对密度 12.3.2 折光率 12.4 鉴别 12.5 检查 12.5.1 酸值 12.5.2 皂化值 12.5.3 碘值 12.5.4 加热试验 12.5.5 杂质 12.5.6 水分与挥发物 12.6 用途 12.7 贮藏 12.8 版本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麻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麻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麻油 1 拼音
má yóu
2 英文参考benne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same oi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eel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leum sesami [朗道汉英字典]
siritc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ingelly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ingilli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injili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leum Sesam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same oi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麻油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 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1]。
《中华人民***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Oleum Sesam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sesame oil(《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麻油的别名香油、清油[2]。
7 来源麻油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DC.种子的脂肪油[2]。
8 性味归经麻油味甘,性凉[2]。
9 麻油的功效与主治麻油具有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功效[2]:
麻油治肠燥便秘,蛔虫痛,食积腹痛:生用或熬熟内服,30~60ml[2]。
麻油涂搽治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2]。
10 麻油的化学成分麻油含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廿二酸、廿四酸等的甘油酯、植物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Sesamolin)、芝麻酚、维生素E等[2]。
11 麻油的药理作用大量黑芝麻油能抑制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功能[2]。
12 麻油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麻油
Ma You
SESAME OIL
12.2 来源本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 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12.3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明液体;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味淡。
本品与三氯甲烷、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溶,在乙醇中微溶。
12.3.1 相对密度应为0.917~0.923(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A)。
12.3.2 折光率应为1.471~1.47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F)。
12.4 鉴别取本品1ml,置试管中,加含蔗糖0.1g的盐酸10ml,振摇半分钟,酸层即显粉红色,静置后,渐变为红色。
12.5 检查 12.5.1 酸值应不大于2.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12.5.2 皂化值应为188~19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12.5.3 碘值应为103~116(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12.5.4 加热试验取本品50ml,依法试验(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不得有沉淀析出。
12.5.5 杂质不得过0.2%(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12.5.6 水分与挥发物不得过0.2%(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12.6 用途润滑剂及赋形剂。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
12.7 贮藏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12.8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