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的原因有两个:
1、诸葛亮用人有误
马谡失街亭,最大的过错方是诸葛亮。诸葛亮明知道街亭虽小,却是汉中咽喉,关系到北伐的进展,此地既无城池可守,又无天险阻拦,防守极难。这等重要的位置,需要一名擅长守城的将领前往。
可诸葛亮却派了马谡去,这个任命在事前,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合适,诸葛亮自己也觉得不妥,再三提醒,甚至让马谡立下军令状。
2、马谡轻敌自负
可马谡觉得自己才能了得,有轻视司马懿和张郃之心,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的过错:
一、主帅应知人善用,街亭的重要性,一定要放适合的人。
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如果放不合适的人,会令整个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明知道这一点,就不应该当着将士的面询问谁愿意去,而应该直接指派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将领,这也是诸葛亮作为主帅应该把好的关。
这样就不会给马谡制造机会,让他有请求的可能,而街亭也能守得住,蜀军粮草就不会被截断。马谡就算有心前往,根本就没机会开口,也只能在心中哀叹。
若是一位守城的大将前往,街亭就能守住,就能拖住魏军,令其无法增援陇右。诸葛亮也能安心攻取陇右余下二郡,更有时间整军新城,使陇右完全归蜀国所有。
待大事已定,魏军即使攻破街亭,也无办法从诸葛亮手中抢回陇右,而且还不一定能攻破街亭,蜀军北伐就有了的成果,夺取长安就有望了。若没有诸葛亮给马谡机会,街亭也不会丢失,这是诸葛亮之过。
二、马谡并无实战经验,把街亭交给他,完全无保障。
马谡熟读兵书,也有谋略,前有南蛮攻心之策,后有离间司马懿之计,都对蜀国有大用,是一位难得可贵的谋臣。
但马谡在军事上有一弱点,他北伐之前只是出谋划策,并无实战经验。与魏国的夏侯楙是一路货色,嘴上能跑火车,开口就是我熟读兵书,却不曾经战,不知道战争与兵书的差别,还敢傲视群雄,未战先娇,必败无疑。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若是诸葛想用马谡,应从小战上慢慢磨练他。让他指挥几场不那么重要的战争,与将士***同迎敌,见识战场的瞬息万变,若他能对战争的走势了如指掌,指挥得当,才堪大用,才能把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诸葛亮用一位无带兵经验的人守街亭,完全是在冒险,会让街亭的命运无法预料。若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不得已为之,还情有可原。明明有选择,却还用马谡,诸葛亮这是冒险,致北伐于危境。所以,丢失街亭,马谡罪有应得,诸葛亮却占主要责任。
三、诸葛亮不知马谡心性,识人不明,葬送北伐良机。
诸葛亮与马谡,性情相投,常在一起探讨国家大事,诸葛亮喜其才,两人情若父子。先帝刘备早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的告诫,一直留马谡在身边大用。
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马谡对诸葛亮常有建言,特别是南蛮攻心策和离间司马懿之计,令诸葛亮对他高看一眼。所以马谡主动说要去守街亭,诸葛亮虽觉得不妥,但还是答应了。若是换了其他人去求,诸葛亮不一定会答应。
谁知马谡一到街亭,就不听诸葛亮对他的诸多告诫,先是嘲笑诸葛亮多心,说魏军不会来,就要安营下寨山上。王平劝他在五路总口扎营,屯兵当道,以阻挡魏军前进,给诸葛亮多争取一些时间,马谡根本就不听。
这时即使山民告诉他们,魏兵已经来了,马谡仍坚持己见,令大军扎寨山上。王平无法,只能和马谡分军,自行离山十里扎寨。
由此可看出,马谡的心性狡黠,刚愎自用,并不是一个合格将领,上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下不听王平的谏言,还未打仗,就与大将闹翻,屡犯行军大忌,必败无疑。
就这一点,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用人不察,他根本不知马谡的本性,恭而不尊,听而不用,而且还把他放在街亭如此重要的位置,才致使街亭这么容易失守,北伐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