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谁知道张献忠的七杀碑文.(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莹惑高)要完整的

谁知道张献忠的七杀碑文.(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莹惑高)要完整的

张献忠的“七杀碑”究竟下落何处? 1924年杨森任“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驻成都,以督理职务监管民政,在成都拆民房修马路,把清代臬台衙门改建为春熙路,在少城公园内开办通俗教育馆,馆内修体育场(今露天舞场一带),又开辟陈列馆,委卢作孚为首任馆长,把当时成都庙宇及衙署内的古物汇集去陈列,如文庙西街江渎庙(今卫干院)内明代所铸很大的江渎太子及其两妃三座大铜像等,均搬入该馆陈列。他听说那时署前街成都县衙门内,有张献忠的“七杀碑”,便命县长(那时叫知事)林宝慈送去陈列。《老成都》专刊第21期,载有李受天君所写《为何张献忠的七杀碑不可摹?》一文,“有时到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游览,在柳树回绕的荷花池畔,有民众教育馆(前身为通俗教育馆)陈列室,主楼两侧右一栋平房为兵器室,左侧平房为金石文物展览,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首领张献忠所书的七杀碑,碑高约一米,碑面好像涂过墨,石刻字迹已经开始风化,碑文竖书两小行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第三行为七个碗大的张脚舞手的‘杀’字……”

30年代,华西大学博物馆林名均先生曾写过篇《四川张献忠碑屺》(见1937年7月出版之《逸经》第33期),对这通七杀碑有记载:“幼时曾到成都县署,见有碑一通,以土拥之,外围以栅,相传为‘七杀碑’。迷信人言,偶有开视者,即不利于县官,故人多不敢观。”

后民教馆被日本飞机炸后,原陈列大楼全毁(现在这座大楼是五十年代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可是那通“七杀碑”却幸存下来。该馆馆长周树人(广安人)便把它连同宋代乾道年间碑等一并移在该馆内原动物园(现盆景园)空房舍内搁置,一直到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950年春天,馆内各项器物连同此碑逐一造册,移交给接收的军代表张追光点收。时年该馆又把这些古物移交给川西博物馆(现四川省博物馆)。现在,明代铜铸之江渎太子及其两妃大铜像及一大钟,均尚存于人民南路省博物馆偏北职工宿舍的空坝子内。而张献忠的“七杀碑”却从此如石沉大海,再无人见到过它的真面目。有人撰文称张献忠的“七杀碑”至今还在四川省博物馆内,但实际上现在四川省博物馆内只有一块无字碑,上面不仅没有杀字,连任何一个字都没有。又有史料说“民国三年……但怒刚(懋辛)做府知事,以成都县署办团练讲习所,唐仲寅君为所长,与兄旧交,一日,兄往成都县署看‘七杀碑’,唐君云:‘因全体学生破除迷信,打成粉碎抛弃矣。’”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房湖公园内的圣谕碑,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于大顺二年(公元1644年)下令为其扬威所立,此碑并不是解放前立在成都少城公园公开展览的那块张献忠的“七杀碑”。目前仅存于广汉的圣谕碑是研究张献忠起义的宝贵资料,该碑已被收入《中国历史名胜大词典》一书。1991年4月被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碑高2.1米,宽1米,厚0.20米。碑首刻有龙文,额题“圣谕”。正面碑文楷书竖排阴刻“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字径0.10米,字距3厘米,落款为“大顺二年(1645)二月十三日”。圣谕碑反面原为张献忠的丞相阎锡命写的圣谕六言注释,后被南明平寇将军杨展于明隆武二年(1646)改刻为万人坟碑记。碑文为“崇祯十七年(1644),逆贼张献忠乱蜀将汉州人杀戮数十万,于奉命平寇复省,提兵过此痛彼白骨,覆以黄壤,爰题曰万人坟,是用立石。挂平寇将军印左都督杨展题。隆武二年仲冬月吉。”解放前,四川广汉基督教福音堂,有位牧师名董笃宜者,加拿大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过军,尔后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广汉期间喜汉学又喜欢访探古迹,他在西安看见过《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他想在那时古老的广汉城郊,寻得出类似景教碑的古碑碣,便常去郊外走走。“一日,偶于附郭一茅屋墙壁中,发现了一碑,式甚奇古,后约当地《新汉周报》主编邓穆卿君,一同往观,知为张献忠碑。石工正拟毁以筑路,乃亟告县府(县长罗延瑶)设法运至公园保存。这通碑在解放前,陈列于广汉公园(今房湖公园)棂星门右侧,日晒雨淋。解放后,才移于棂星门左侧绿树荫浓特建的碑亭内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