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聂的系列探讨(一)
聂金城
就因为鄙人姓聂,所以喜欢探究一些关于聂的问题。聂字怎么写、怎么用、怎么读?聂姓来源是什么、怎么发展、现在如何?聂姓族源地在哪里、现在叫什么地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考,略有心得,现分几个部分记于博客。
一、关于聂字的写法
聂,甲骨文未见此字,古金文也未曾见,小篆从三耳聚合,隶变后楷书写作聂,如今简化作聂。从大篆文字看,是不是从三耳聚合,并不能肯定,我以为只是后人认为而已。就“聂”字小篆的单个的耳看,好像是一座山似的高起平台,其上有建筑,其下沟渠环绕,从三个耳看,就像是一“品”字形的三个平台,互为犄角。此字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外,当还有深刻内涵。
最近从网上读到聂凯丰的一个信息,聂字有一个出处,就是在炎帝纪念馆发现了一个图腾牌,其图形如下,这应该是聂字的最早出处。
1、篆书的聂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在小篆中,我们可以看到聂的写法:
从网络收索,我们可以看到聂字篆书的各种变体: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聂的这种古老写法,可以看到是三个“耳”的聚合。但细细分析,这个“耳”是耳吗?鄙人曾就聂字进行过研讨,写过《从聂字的造字想到的聂地在哪里》的文章,提出聂作为“地名以‘附耳私小语’名之,似有难理解的地方”。聂,目前的楷书构成为三个耳,在上古到底是三个耳还是三个目或是三个田、三个日、三个“框”?聂作为地名字有什么含义?鄙人以为就单个的耳(目、田、日、口、“框”)来看,就是一片平整方块形的耕地,聂地应该是一个由几大块非常平整的土地构成的面积比较大的平原地域了。说其平整,是因为是“耳”或者“目”,每垄地都是垄沟笔直,一望无垠,当是旱作农业。说其比较大,是因为是三个“耳”或者“目”,有“摄”的含义,被强有力的统辖摄制为一体。按聂的字形,其区域可能是有一条比较大的河沟和一道甚至几道小的溪流,成“丁”字形将该区域隔开为三个甚至更多的农业耕作区域。但几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非常一致的,因为“薄切”的含义,各地起的垄沟都是一个朝向,整个地域都被密密的垄沟所切割,遂构成一个独立的人文地理单元,这就是聂。聂,鄙人究其本意就是“合一”,就是捏和到一起的意思。这与摄的意义就相近了。有聂为什么还要造一个摄字?这是后人所为的。远古无摄只有聂。故管子·侈靡篇有:十二岁而聂广(注代将乱而摄其广)。庄子·大宗师有:瞻明闻之聂许(注聂许,许与也。摄而保之,无所施与也)。捏合到一起了,人们说话当然就近,必然就引申出了“附耳私小语也”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要将这样的地写成聂?因为三口为品,三日为晶,三田为畾,已经有规定的含义,只好写成三耳或三目了。
2、帛书的聂
帛书是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帛书的聂字写法如下: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将丝织品总称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帛书有战国时期和汉代时期之分。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保存完整的1 件 ,墨书楚国文字,***900余字,奇诡难懂,附有神怪图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汉帛书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12万余字(见马王堆帛书)。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帛书字体与竹木简字体相类似。近些年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3、隶书的聂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①、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②、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隶书的聂字确定了现在的聂字的字形,就是三个耳的聚合。
4、楷书的聂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聂字与隶书比,没有多大的变化。
5、现代简化字的聂
现在的简化字,又称简体字。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和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台湾当局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所谓矮化及贬低含义,加上自视正统的政治因素,岛内部分人士称为正体字)相对而言的。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亦在传统繁体汉字的基础上实行简化字。简化程度与中国内地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新加坡简化字的简化力度更明显。
现代简化字的聂将下面的两个耳简写成了两个又。
6、韩国汉字的聂
韩国汉字又称韩文汉字或朝鲜汉字(汉字,?,hanja),是朝鲜语中使用的汉字。韩国使用正体汉字,但很多写法比台湾、香港的写法更接近中国传统的写法,如用「眞」而不用「真」。韩文汉字简写的聂字,特点就是耳的底下一横写作一提,这是与中文汉字“聂”的区别。
上面从汉字的几种字体探究了“聂”字,发现聂字是依据“三耳聚合”来演变的,已经是约定俗成。不依三个“耳”来演变,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7、篆书字聂与齐的比较
通过对聂字与齐字的比较,我们发现最古老的聂字与齐字是很相像的,后来发生越来越大的差异,聂趋向于口耳的聚合,齐趋向于禾苗(穗子)的聚合。是什么原因?鄙人以为聂的造字与人或地关系紧密,齐的造字与作物或地方关系紧密。聂应该是一块很早很早以前就人口聚集的地方的名字,可以说是八方会聚,齐应该是一块生产高产农作物的地方。聂地很早就存在了,也许是一个古老的方国,齐地也是一个很老的地方,史载无西周齐国之前就有一个齐国。但值得研究的是那个齐国是否就是聂国?因为古老的聂字与齐字实在太像了,也许古时候聂就是齐,齐字就是聂字。
二、关于聂字的用法
聂字的使用,归纳起来有三个用法:
1、作名词。
①、古地名。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注》聂北,邢地。”--《春秋·僖元年》。
“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注》聂阳,水经注引此作滠阳。”--《山海经》。
“东郡有聂戚。”--《後汉·郡国志》。
②、国名。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为人两手聂其耳。”--《山海经》。
③、姓。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
“楚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姓谱》。
2、作动词。
①、“附耳私小语也。” “《徐曰》一耳就二耳也。”--《说文》。
“乃效儿女子呫聂耳语。”--《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②、“摄也。十二岁而聂广。《注》代将乱而摄其广。”--《管子·侈靡篇》。
“瞻明闻之聂许。《注》聂许,许与也。摄而保之,无所施与也。”--《庄子·大宗师》。
③、薄切肉也。《礼·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
④、合也。《尔雅·释木》守宫槐,叶昼聂宵炕。
⑤、动貌。
聂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但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耳部。凡从聂取义的字皆与耳朵、聚合、轻细等义有关。
以聂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嗫、摄、镊、颞、蹑。
以聂作声符的字有:慑、滠等等。
三、关于聂字的读音
据《康熙字典》载有七:
1、《广韵》《韵会》《正韵》:尼辄切,音蹑([nie])。
2、《集韵》日涉切,音讘([re])。
3、《正字通》直涉切。([zhe])。薄切肉也。《礼·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注》聂之言牒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也。
4、《集韵》弋涉切,音叶([ye])。与揲同。揲揲,动貌。
5、质涉切,音霅([ze])。合也。《尔雅·释木》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注》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聂音辄。
6、实欇切,音涉([she])。与欇同。蔓木。
7、尺涉切,音謵([che])。木叶动貌。
近来细究湖南溆浦对聂的读音,发现又有一种读法:[e]或者[nge]、[ai],溆浦读音实为一种中原古音,用溆浦音读屈原辞,现在感觉不押韵的却句句押韵,现在感觉拗口的辞句却琅琅上口,说明溆浦读音是一种传承春秋时期语言的古老的读音,值得载入词典。溆浦读音[e]直通扼,[ai]直通隘,是有关隘、把守、控制之意。
鄙人曾就聂字进行过研讨,前面引用过的《从聂字的造字想到的聂地在哪里》的文章,提出聂作为“地名以‘附耳私小语’名之,似有难理解的地方”。那篇文章认为聂的本意就是“合一”,论述并不严谨,现在不得不予以补充。溆浦读音[ai]、[e]直通隘、扼,是有关隘、把守、控制之意。从聂的文字构成看,确如一“品”字形战斗堡垒。依此,聂用作地名,是一个可以控制四周的地方,也是一个八方会聚的地方,是为要冲,是一个可以控制四周、聚合四边的一个据点,此点在后文还会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