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术语最早于1930年见诸文字,但一直到二战后及第二次中东战争过后,英国意识到,无论如何,在饱受二次世界大战蹂躏以后,英国已经不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与苏联和美国竞争而维持一个均等的地位,即它曾经享有的世界大国地位,除非英国要以牺牲自己重建的努力为代价。即使英国拉拢上法国、以色列来一起配合行动,也是枉然。
由于二战中,绝大部分的战斗都没有在美国本土上进行,因此,十分幸运地,美国的工业没有遭受到像深深烙在欧洲和亚洲国家身上的那样毁灭性的打击,它也没有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在战争期间,美国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和技术体系,这为它的军事力量迅速登上全球舞台上最显眼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战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与美国或苏联之中的一者结盟。尽管国际上存在着建立起一套多国的联合司法体制(如联合国)的尝试,但是事态越来越明晰:美国和苏联就是在初露头角的冷战中占全球统治地位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力量。不过人们对战后的世界应该是如何却有很大的分歧。这在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签订所形成的两大军事联盟上有所体现。这种种现象都表明美苏将在即将出现的两极世界,而不是战前的多极世界,里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否对这种世界格局的反应,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和中国,都纷纷做起包括研制核武器在内的各种努力,来保证自己独立的“强权”地位,以及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世界性的角色”。
多数人认为,冷战时期,全世界都在围着美苏两个国家,或者说,资本主义阵营和***产主义阵营两大集团而转动。这甚至成为一条“公理”。不过在冷战过后的日子里,这个“公理”被一些学者提出挑战。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极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于忽略掉所有在这一时间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不受任一所谓的超级大国影响的运动和冲突。加之,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间接发生的。这些冲突,往往都是远比单纯的冷战对手之间的问题来的棘手。
在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超级强国”这一术语被用来形容美国所处的冷战后仅存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个词汇,是由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于贝尔·韦德里纳(Hubert Védrine)提出的。“超级强国”这一对美国进行界定的词汇的正确性目前尚存在争议。其中一个著名的反对者是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他因为赞同世界向多极化的力量均衡而排斥这种理论。
在实践上,也有人尝试把超级大国这个概念延伸,回溯到历史中去。例如,一些人认为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制时代的中国(即由秦朝到清朝)、古罗马(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甚至亚历山大帝国都是超级大国的例子,但也有人质疑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