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一堂好课必须教学目标明确,否则下课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老师要教授的内容;有人说一堂好课得讲究学习目标,一切以学生为本;还有人说一堂好课要有学生活动,满堂灌不行,得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这些说的都没有错,但是真正把这些理论落实到课堂上的时候,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方法,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Emily老师是如何演绎她的课堂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 创设了一种真正“和学生在说话”的课堂模式。
任教这些年以来,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遵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任务清晰的真是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课堂怎么就那么“一本正经”?老师一本正经的讲授提问,学生一本正经的听课回答,这样的课堂不能说它不好,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
英语课上老师们常常用free talk来导入课堂。看一例子:
老师: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学生A:It’s sunny.
老师: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学生B:It’s cloudy.
......
为了练习这个句型,老师会连续和若干学生做这个对话,然后让其他学生两人一组做这个对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在真正的交流,而是在完成任务,因为学生回答问题时并没有真正去看今天什么天气,而是在使用学习过的形容词。更糟糕的是有的老师面无表情地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问学生“今天什么天气?”这样的情境让人哭笑不得,因为谈论天气是个社交话题,是为接下来的聊天做铺垫的,那如果一个人那么问的话,十有八九能把天聊死。
再来看看Emily老师的free talk
Emil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学生A:It is sunny.
Emily (看窗外):Yes, it is sunny, and I think it is a little windy, do you think so ?
学生A:Oh, yes.
Emily:What can we do on a windy day?
学生A: Oh, we can fly kites, I think.
Emily:Do you like flying kites? Who do you usually fly with together?.....这当中Emily老师随时邀请其他同学加入交流,孩子们纷纷发言,呈现出一种热烈的交流的氛围。
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说话,而是把课本上的目标语言融入到生活对话当中,是真正在使用英语交流。教师真正创立了一种使用语言的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目标语言,使用了目标语言,体会了目标语言。教师创设了一种“和学生亲切地在用英语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完全没有距离感,完全融入到一起的课堂氛围。?
无论是听说课还是阅读写作课,“用英语交流”是Emily课堂的显著特征,用她自己话说就是“我问问题是真的在问问题,我就是想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对话就不是“一本正经”回答问题了,而是师生之间是思想的交流了。?
二、把 课堂教学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你说怎么帮学生理解exactly这个词”?Emily问我,
“嗯,这个词学生总是不会用”。
“我班一个男生喜欢一女生,我就说Does Michael want to be the deskmate with Jenny?学生们就拉长调起哄Yes -----,然后我告诉他们应该说:Exactly,学生恍然大悟,他们就明白了”。
“哈哈哈哈……”我笑得不行。
Emily就是这样,总是能把难理解的词汇或者句子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时不时还开开学生的玩笑,学生哈哈一笑,竟然也明白了其中之意。
再比如学到“He who doesn’t get to the top of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Emily突发奇想,“Hello, class, I think he who always copies the homework is not a true man, either, do you think so?”学生一下就乐了,“哈哈哈,老师,Eric is not a true man.”
机械地背单词不是个好方法,把词汇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这才是掌握词汇的最佳方式,但我们平常总是从词典或者字典里查例句,给学生讲,这些例句往往非常成人化,学生可能不会太感兴趣,有些可能也不是那么能够轻易理解,Emily的例句总是拿学生“开涮”,学生被“涮”,还乐在其中。
三、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策略是追问,这时候老师要一个接一个的问问题,对于理科老师来说,题目是工具,对于文科老师来说,文本是工具,要能通过这些工具给学生提供思维路径。那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我们如何提问,也就是我们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有的老师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只是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联系,几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不感兴趣了。有的老师的问题过于浅显,没有问的价值,引不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问出来有何意义?
有的老师是根据文章中的生词来设置问题,哪里有生词就在哪里问问题,学生用生词回答问题,不就注意到这个生词、难句了吗?他们不管这个问题是否偏离了文章主题和脉络。
而Emily老师往往是按照文章内容、脉络、主题设置问题。问题设置是循序渐进的、连贯性的、有导向性的,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是发展的、前进的、探索的。
问好了问题,学生如何回答问题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从头到尾按照课前做好的PPT把问题放一遍,学生回答的什么,老师并不特别care,然后再匆匆忙忙把答案在ppt上一播,就上完了课。这样的话,是限制学生思维的,因为学生思考的可能和我们预设的会不一样。
而Emily老师是真的在听学生说什么,说的和自己课件上的答案不一样,也欣然接受,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
一次课上学到一篇关于小孩乘索道去上学的文章,有学生说,乘索道不危险吗?万一掉了河里死了怎么办?Emily一愣,笑了,然后说“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最后学生嘻嘻哈哈,交头接耳聊了半天,很开心。Emily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瞎聊天”,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有时聊得就跑题了,哈哈哈——”。
所以老师在备课之前,自己先想通,学生无论回答哪一种,老师都能应对,即便来了一种之前没想到的,老师也不能慌,可以说:“你回答得很好,但是课堂上时间有限,下课后老师再跟你讨论。”如果学生的这个发现很有分享意义,还能在下节课上分享。这样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会因为和老师PPT上的不一样而不敢思考和发言。
老师的作用是,学生原来连钥匙在哪里都不知道,你要慢慢教会他哪里有钥匙,拿到钥匙之后怎么找到钥匙孔,怎么开锁,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Emily基本做到了。
四 、幽默风趣、激情满满的个人魅力
第一天
Emily进班,往讲台上放了一个小盒子,然后对全班说“Here is a curse from God, 今天测试没有人监考,谁要是打小抄,谁就———”Emily停顿了片刻——,然后快速说道:“长大找不到对象!”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叽叽咋咋,嘻嘻哈哈哈说个不停。
第二天,Emily进班。
学生说:“老师,昨天那不是上帝的诅咒,那是你的诅咒,——哈哈”,他为识破老师的计谋自豪。
Emily:“哦,那如果你干坏事,上帝还不管你了?”
学生“恩?……”
听到这里,“哈哈哈哈……”我笑得不行,“你可真行,还和学生斗嘴!”
“对啊,看他们能说过我?”
“哈哈哈哈……”
这就是Emily老师,无论谁成为她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有读书潜质的孩子,你收获的是快乐和能力;没有读书潜质的孩子,你至少也收获了快乐!
这就是Emily老师,把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一次又一次融入到交流中,融入到无声无息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理解了,运用了,正所谓融有形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