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 焉在古文中的翻译焉在古文中的解释有:
◎ 焉 yān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a kind of bird]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词性变化
--------------------------------------------------------------------------------
◎ 焉 yān
〈代〉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焉 yān
〈副〉
(1)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 焉 yān
<;连>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 焉 yān
〈助〉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 焉 yān
<;语>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3. 文言文“焉”的用法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4. 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5. 古文中“而”“之”“焉”“为”的具体用法而;1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2 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3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5 如,想之:1 到.去 2 第三人称代词 她他它(们) 3 指示代词.这,此 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焉:1 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2 于何,在哪里 3 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4 疑问代词.怎么,那里 5 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6 语气词 7 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为:1 做 2 作为,当作 3 认为 4 是 5 如果,假如 6 wei 第2声 (慰) 介词 因为 7 wei 第2声 (慰) 介词 给,替 8 介词 被 9 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或感叹 10 指心理活动 11 给,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