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言字旁加一个音乐的音念什么
念:谙 ān
一、谙的释义:
熟悉:江南好, 风景旧曾~。
二、谙的组词:
谙版、谙究、通谙、深谙、不谙
谙详、谙分、谙历、谙尝、饱谙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小篆、楷体
二、说文解字:
文言文版《说文解字》:悉也。从言音声。
白话文版《说文解字》:熟悉,以言为偏旁,以音为声旁。
三、相关组词:
1、谙达[ān dá]
熟悉(人情世故):~世情。
2、熟谙[shú ān]
熟悉。
3、谙详[ān xiáng]
熟悉详知。
4、通谙[tōng ān]
通晓熟悉。
5、谙晓[ān xiǎo]
熟悉通晓。
2. 《说文解字注》文言文翻译内也。
下为注
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
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周礼》“中失”即是得失。
从口丨,下上通也。
下为注
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
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
音为陟弓切。
在九部。
3. 求翻译说文解字里的一段文言文,求速度1. 这是《说文解字注》对梦字的注。
“不明也”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废矣”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从夕。瞢省声”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结尾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2. 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传曰。王者为乱梦梦然。释训曰。梦梦,乱也。按故训释为乱。许云不明者,由不明而乱也。以其字从夕。故释为不明也。梦之本义为不明。今字叚为?寐字。梦行而?废矣。
《诗经@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毛诗》说:“王者为乱,梦梦然。”朱子解释说:“梦梦,乱的样子。”按将梦解释为乱,而许慎说“不明”,是不明则乱。这个字从夕,所以解释为不明。梦的本义就是不明。现在这个字又假借为宀+爿+梦,梦字通行后,宀+爿+梦就废掉不用了。
3. 莫忠切。又亡贡切。古音在六部。举形声包会意也。
这是对读音的解释,不翻译了。
4. 《说文解字注》文言文翻译内也。
下为注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
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
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
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
《周礼》“中失”即是得失。从口丨,下上通也。
下为注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
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
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
音为陟弓切。在九部。
5. 谁能办忙把这几句关于‘笙’的古文意为白话的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译:笙,是由十三根竹管组成,每管一个簧片的管乐,形状像凤鸟的身体。笙的声音,是代表正月的音乐,正月的时候,万物即将复苏,所以把这种乐器叫做笙。——出自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许慎编的《说文解字》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译:由三人吹出的笙的高音叫巢,由一人吹出的笙的低音叫和。——出自我国第一部词典西汉时的《尔雅·释乐》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译:三人吹笙的主乐调,一人吹和声。和声比主乐调声音小。——《仪礼·乡射礼》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译:尊贵的客人来到我这儿,弹起瑟吹起笙迎接嘉宾。——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小雅·鹿鸣》
6. 看古文的“说文解字”怎么看不太懂***切,就是发音类似***的意思。
比如“一”是“於悉切”,就是於的声母y,悉的韵母i,合起来就是yi, “天”是“他前切”,他的声母t,前的韵母ian,合起来就是tian, 不过不能严格地完全用拼音来理解,因为古人没有这套理论,只是大致发音相似罢了。 从***,从***,是说字形像什么, 比如“元”是“从一从兀”。
一下边加个兀不就是元吗? 还有“医”,就是“从匸从矢”。 “反切”也是说发音的,基本和“切”是一个意思,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