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是[xíngtou]。
释义如下:
1、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徐迟《牡丹》六:“魏紫听着演员们的喑哑的嗓子,声调稍高就唱不上去了。他们全是鸦片鬼似的脸容。破旧的行头,乱穿一气。”
2、泛指服装、行装。老舍《月牙儿》三一:“把我所有的一点东西都折卖了,作了一身新行头,我的确不难看。”
3、曲艺演员所用的乐器。明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
扩展资料:
在戏曲史上,有“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及“官中行头”等类别。
江湖行头:一般为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头。清代昆曲的江湖行头,如《扬州画舫录》所记,分衣、盔、杂、把四箱。这类民间戏班限于经济条件,一般只有一副行头,如袍带戏,蟒、靠不敷应用时,只能照顾主要人物。
内班行头:其行头较一般为豪华,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盐商借此卖弄阔绰。内班行头中也有一些好的创造,如设有各种“全堂”,演《琵琶记》的《请郎花烛》用红全堂,《风木余恨》用白全堂(均见《扬州画舫录》),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
私房行头:是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私房行头的兴盛,同主要演员收入较高有关。一些经济收入高、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就在装扮上有自己的特殊讲究,戏装行业的设计、制作人员,往往结合演员的意图,在服饰的质料、色彩、样式、花纹方面作种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