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化石
蒙古恐龙化石中堪称国宝的是格斗化石。就是不同种类的恐龙格斗时形成的化石、这是两张不同时间的照片。
如您所知、这是植食类的原角龙和食肉类的窃蛋龙在格斗中形成的化石。这个化石是1971年8月12日、在蒙古著名的火焰山西方约30公里的sikurikin?9?9siri地方,由布兰多队的斯利姆·奇博士发现的。原角龙正咬住窃蛋龙的前脚,大概它已经被锐利的爪子杀死了。这具化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不得而知,单单靠形状无法知道这次袭击是单纯发生的猎食行为还是对恐龙巢穴的攻击,总之是有很多种推测。下面这张照片是在上一张的不同角度拍摄的。
------------------------------------------------------------------------
赛查龙[鸟臀目·甲龙类·甲龙科]
Saichania chulsanensis
Saichania chulsanensis的蒙古语是”美丽”的意思。红色的骨格看起来十分漂亮吧!
赛查龙:鸟臀目·甲龙类·甲龙科,全长7米,具有厚厚装甲的4脚爬行类食草恐龙。尾部有骨骼、全身呈钉子型,在白垩纪后期蒙古南部生息。
组装后的赛查龙的头部,这图片是颚部的扩大影像。上颚的牙像叶子一样、这是鸟臀目的特徴。十分恐怖!
赛查龙的尾部。虽然属于甲龙类,但是它前端的骨骼十分不显眼,就象是身体上长满了小鼓包。尾巴上有强化用的骨骼。
------------------------------------------------------------------------
?[蜥臀目·虚骨龙类]
Ingenia yanshini
“Ingenia”这个名字是不是人名我并不知道,不过据说Ingenia是产地名,也可能是“天才”拼错的产物。记载人是邻琴·巴鲁斯伯鲁特。1981年发现。生活在白垩纪后期。全长1.4米。
发现者的名字在蒙古语的意思是“虎·钢”。好强的样子!他还命名了很多其它的恐龙(アダサウルス、アンセリミセス、コンコラプトル、エニグモサウルス科、Ingenia科、ougeilaptoru科。ガリミムス、エニグモサウルス、ハルピミムス)。
下面来介绍恐龙化石。首先有一幅全身的照片。他不是用四只脚爬行而是用二只脚歩行。乌兰巴托自然是博物馆的标本是四只脚爬行,简直是两个神态!
Ingenia和窃蛋龙所***同具有的的特征是:
下颚骨极大,从关节处向内突起
从齿骨向后方有两个长的突起
下颚窓用水平突起支撑
夹板骨很浅
前关节骨向下颚伸展,且有下颚的一半长
颚的前端覆盖着角质,并且没有牙
下面来看看它的头骨,它是十分奇妙的。首先我们注意的是它没有牙。本来它和窃蛋龙应该没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两者是幼体和成体的关系。或者是雌雄的关系。我们对他们生活的生态不太了解,大概健壮的嘴就足以觅食了吧。还有人推测,它是专门以贝类为食的“贝小偷”。
从这幅照片来看、下颚部的突起好像折断了一样,似乎也丢失了。据「食肉恐龙词典」记载。指头全部很短,并且越靠外的指头越短,十分坚固。爪子也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手的构造呢?这是オビラプトル类的另一个谜,和恐龙的食性没有什么关系。鸭嘴兽是因为长期在水中游泳的缘故才会有那样的指头。恐怕恐爪龙的结构也是环境造成的吧。
推测蒙古当时的恐龙是两栖类的,以当时的“两枚贝”为食,会场也有“两枚贝”的化石。
还是「食肉恐龙词典」,Ingenia具有始祖鸟同样大小的大型叉骨,并且能十分明显的看出来。
------------------------------------------------------------------------
似鸟龙 [蜥臀目·虚骨龙类]
Saurornithoides
------------------------------------------------------------------------
似鸡龙[蜥臀目·虚骨龙类]
Gallimimus
------------------------------------------------------------------------
平头龙[鸟臀目·肿头龙类]
Homalocephale calathocercos
白垩纪后期。全长3米,双脚行走的食草恐龙。头骨顶部大而且平坦。
平头龙从后面看十分漂亮,而且骨盆十分大,因此有人认为平头龙不是产卵的恐龙。还有人认为是为了吸收上身受到的冲击。尾前端十分粗大,并不是发掘时清洁不够,而是它的肌腱。肿头龙类的头骨正面,头顶形成半圆形隆起,此科从此的名。骨头厚度为12~15厘米——十分坚固、人们推测它们是用头部进行战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