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食文散记之—老北京笃茄子

食文散记之—老北京笃茄子

文/理智

食文散记之—老北京笃茄子

-1-

“可着北京城寻摸吧,知道这笃茄子的人,一百个人里能有一两个;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吃过了;而吃过的人呢,又很少知道其做法的,除非家里有五十岁以上的人吃过见过这道菜,但他们也不是个个都会这手艺。”

六七十年代,粮油、蔬菜、肉类食物、日用品等物资很是匮乏。地道北京人崔岱远在《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过,老百姓家里想吃烧茄子,一来怕费油,一锅茄子怎么也得用小半斤油,因为茄子吃油,在老北京人的印象里,烧茄子应该比肉贵;二来呢,茄子是典型的夏季时令菜,北京原产的那种皮薄肉厚的圆茄子,黑紫色,油光锃亮,应季刚下来尝鲜当然贵了;三来呢,茄子不出数啊,没有两三个茄子甭想烧出一盘菜量来。

读过整本书之后理智发现,他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写出来的北京孩子关于吃的记忆里,没有“笃茄子”的描述。

梁实秋先生(1902—1987)《雅舍谈吃》书中的《茄子》这篇文章,先后介绍了北方人“烧茄子、熬茄子(蘸醋蒜吃)、凉水茄、茄子盒、茄子炸酱”等几种吃法,也是没有“笃茄子”的影子。

另外,崔岱远《吃货词典》、汪曾祺《老味道》、唐鲁孙《甜酸苦辣咸》、《唐鲁孙谈吃》等书中,也没有关于它的描述。

-2-

老话儿说:一分钱一分货。普通人家想吃烧茄子,必须上饭馆才能吃到。老人们偏偏不信这个邪,只用两把黄豆、一个圆茄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笃茄子逐渐演变成了一道不出家门的私房菜,在炎热的夏季,依着时令老人们琢磨出来的精致吃食,准时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

笃茄子,也叫笃鲜茄,菜品特色是无油、操作简单、虽是素菜却有肉香味,夏天吃起来清爽可口,因煮时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人们称之为“笃”。

理智这里想要介绍的,专属姥姥家的私家菜,体现了老北京传统家常菜的做法。

-3-

言归正传之准备工作:

“这是小时候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的记忆:一个双手插着腰站立、身材高大的女人,我的姥姥,守候在城里四合院一间房子灶台的旁边。

夏天,中午的阳光晒得满院子的热气,她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为家里人准备晚餐呢。”

老公在家里一边做着这道菜,一边说起他小时候的故事。单凭着儿时记忆就能琢磨出来的菜品,全仰仗着他自幼的耳习目染,家庭生活习惯的熏陶,理智心里佩服极了。

“茄子丰收的季节,这么多的茄子,能变着花样烧出美味来,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先说备料,需要提前一两天将圆茄子切成菱形块,茄皮朝下,散落码在有通气孔的、蒸馒头用的篦子上,放置在太阳地下晾晒。太阳毒辣的天气,晒半天就可以了;阴天下雨需要晾上一两天。待茄子表皮抽巴、干瘪、水份蒸发之后,手感捏着有韧劲,拿进屋来备用。

食材的准备,在老人家眼里,也是要精心着完成,茄子块儿要切得块块带紫皮,注意不是愣大、愣尖儿的三角块(不信,你把它切成三角块试试,准保被老人家一甩手,全部丢进笸罗里,没得商量,重新返工)。

另外,还需要提前半天,抓两把黄豆放在碗里用热水沏一下,激活黄豆的自然活性,马上移至自来水管下冲凉水,水与黄豆比例约2:1,碗搁置在屋里阴凉地方,慢慢泡发出湿黄豆,这样才能做出正宗的传统味儿。”

老公慢慢说着,理智在一旁不住地点头、学习着,心里表示认同。

在网上能够查到视频介绍的制作方法,使用的是干黄豆,热锅干煸后或者直接下锅用水煮十五分钟,再与茄子一起咕嘟、调味。看后,理智不自觉地摇摇头,内心表示反对这一做法。

您想啊,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一切浪费柴火、浪费粮油、浪费食材的方法,都会被家里做饭的老人们摒弃,而费力气、费时间的家常菜,对于手里攥着大把大把时间的老人来说,倒是小事一桩。

晒蔫的茄子能吸进黄豆和调料的味儿,口感还那么柔软爽滑;黄豆在煮制过程中,由于泡发的原因,易熟且香味很容易被逼出来。若使用干煸或者干黄豆,豆芯儿是硬的,至于说它能够煮熟煮透入味的概率吗?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