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叮叮当当富有韵律的阵阵敲打声中,76岁的储金霞对着她的学生说,“铁画就是既要有国画的意蕴,同时又要具备雕塑的美感。”
采访储金霞时,她正在自己的创作室中指导学生煅制一幅铁画,如果不是她的介绍,眼前的场景俨然一派制造业加工现场,从炉子里取出的烧红的铁,正在被她的学生进行堑、锉、锻的整形。
这些工序对于储金霞而言,早已融进了她的人生。生于铁画世家的她,自16岁跟随父亲铁画大师储炎庆学习铁画锻制技艺,如今从事铁画创作近60年,为芜湖铁画的第五代传人,按她的话说,“我从小在铁画世家的氛围里长大,可以说铁画的发展史就是我的成长史。”
今年5月10日,储金霞和她的团队为展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创作的铁画艺术作品《湾区万象》在深圳会堂揭幕,当在场的人们为这幅巨幅铁画深感震撼的时候,储金霞不禁想起了半个世纪前随父亲参与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铁画《迎客松》的经历。
“一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句话放在储金霞身上再合适不过,回忆自己60年来的铁画创作之路,从不情愿地咬着牙坚持到发自内心的热爱,再到坚守开拓与艺术升华,饱尝酸甜苦辣的她说自己早已练就一身金刚之身。她经常说,“虽然我是一个创作铁画,打铁的女人,但我要做铁打的女人。如果不做铁打的女人,就成为不了打铁的女人。”
“从不情愿到心里接受了它”
“打铁,这哪是女孩子干的事情啊!”
1961年,面对父亲要求她来传承铁画,储金霞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一句。那一年,16岁的储金霞本来决定报考前一安徽省艺术学校,这是一家艺术类学家,但遭遇家里的阻挠而并未如她所愿。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考艺校的心愿,因为既能学文化知识又能搞艺术专业。但后来报考的时候被我父亲发现了,他不同意我考艺校,他说 ‘你既然不读书了,就跟着我学打铁画’ ,当时我很不愿意打铁画,但父亲的话在家里一言九鼎,很有权威,我没办法改变,我希望我母亲能帮我跟我父亲劝说,但我母亲也不同意我考艺校,所以我打铁画这件事就这样一锤定音了。”储金霞说。
面对家里让她打铁画的决定,当时正处于花季少女的储金霞,内心无比挣扎,她觉得自己很不幸运。“当时父母不停地跟我讲铁画传承,而我的想法是,这些跟女孩子有什么关系!”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961年,储金霞被迫进入铁画行当。“与戏曲艺术差不多,铁画锻制技艺这一行也讲究童子功。很多时候,从事铁画创作,前十年甚至前十几年都是在练 ‘功’ ,后几十年 ‘悟’ 艺,我也是从打杂和练 ‘功’ 开始的。”
父亲铁画大师储炎庆
芜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约370年的历史。铁画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錾、锉、锻、整形等工序制成,既具备国画的基本特征,又有雕塑的美感,尤其讲究意蕴,被誉为“中华一绝”。2006年,芜湖铁画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在冶炼时要插在煤块中烧红,学徒阶段的储金霞,天天基本上是围着煤炭在打转。
“那时,淮南淮北两淮煤矿的煤炭质量相当好,块头大、色泽乌亮,烧起火来很旺,我们专门采购这种煤炭用于铁的冶炼。那时铁画的锻造方式还很传统,采购回来需要将大块煤炭捶成3厘米大小的小块煤块,我当时就进行这道初始工序,以确保我师兄他们每天的正常冶炼,这样的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储金霞回忆说。
天天捶煤炭,让储金霞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那时候天天晚上回家哭鼻子,跟我母亲抱怨,那时候我母亲也为我打抱不平,她曾问我父亲, ‘你让她打铁画,但现在天天叫她干捶煤炭的杂货,到底是什么计划?’ ”
“后来我父亲对我母亲说, ‘你懂什么?如果她过不了这一关,她就不可以去打铁画,铁画就要有铁的意志,我就是在磨练她必须要吃的了这个苦’。我母亲被我父亲说得哑口无言,只能回来又劝我。后来,我咬牙坚持了下去。”
一句“咬牙坚持”,道尽了储金霞铁画创作生涯第一阶段的心路历程,虽然三年多的时间长度在她60年创作生涯里相当的短,但那段经历对于她而言很特殊很难忘。
逐渐地,储金霞习惯了铁画创作的环境氛围,但她的内心始终没有被这项艺术所点燃,直到有一次,她看到锻造好的铁一点点地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好看的图画时,她心里开始由排斥转为了接受。
之后,储金霞从偷偷学着做开始了铁画创作。有一次,她自己偷偷地制作出一朵小菊花,就在她正陶醉于自我欣赏的时候,她发现了她父亲就站在她身后,她以为她严厉的父亲又要训她了,然而她父亲看了她的作品之后对她露出笑容。
“我当时心里真的也很开心,这种开心更加萌发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就看我的师兄们创作什么,我就会找闲暇时间偷偷地下功夫去尝试着做。越做越有兴趣,愈发有感觉,如果做不好我就再重来一次。”
从小菊花到兰花,再到梅花,逐渐地,储金霞愈发对铁画制作着迷了,后来彻底热爱上了铁画锻制技艺,看到通过锻造、加工和创作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一种美好,她觉得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60年来,储金霞在铁画创作中一次次找到幸福感,一次次收获成就感。
“那一次磨炼影响我一生”
如今,76岁的储金霞依然保持着铁画创作激情,为创作《湾区万象》,她亲自到深圳采风。之后带领设计师及亲传弟子十余人奋战5个多月,经过精益求精的打造,终于完成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一幅“大制作”。
在储金霞的创作生涯中,经历过很多不同寻常的“大制作”,每次的大创作于她而言都是宝贵财富。对她影响最深的当属她入行后第一次参与的大创作,也正是从那时起,创作激情和精益求精开始生长于她的创作生涯。
1959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十大建筑的人民大会堂建成,储金霞随父亲参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巨幅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铁画书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等六大件作品的研制、创作。那是储金霞创作生涯中经历的第一次锻炼,至今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她都记忆犹新并津津乐道。
“当时每个省都接受人民大会堂内部软装布置的任务,各省都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呈现展示在本省的大厅内。”储金霞回忆说,“安徽很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徽州三雕以及我们的芜湖铁画。当时的省委书记为了要把安徽厅布置好,突出本省特色,将全省的著名工艺精英全部召集到省会合肥。当时,我们的团队将芜湖的制作车间搬到合肥模型厂的一个大车间进行铁画创作,在那里为人民大会堂的六大件作品创作了两年。
储金霞随父亲储炎庆以及艺徒、工人们,按照安徽省著名新安派画家王石岑的“迎客松”画稿潜心进行锻制。
铁画《迎客松》创作过程的艰辛不易,对储金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磨练。迎客松的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重重叠叠。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正是各种形状的锤痕所显示出来的效果。而它的每一节小树枝到大枝干,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
“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我在内的约10人,天天都在做松针。”储金霞回忆说,那时没有电焊机,全部是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然后加工成松花、松枝,非常耗时。在连接主枝干的时候,工人将刚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黏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但需要多人配合且步调一致。”
最终一幅由200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铁画《迎客松》巨作创作完成,之后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这次创作,让储金霞第一次感受到创作铁画需要千锤百炼,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创作的领悟是她从这次经历中感悟得来的。
“铁画创作的门道太多了,前提是要建立在你懂美术的基础上,就好比要看懂一张图纸一样,要了解整幅画的构图、层次、远近主题等要素,然后才能下手去创作。”储金霞一语中的地说出铁画的精髓:“铁为肌骨画为魂。”
参与铁画《迎客松》的创作,对储金霞有很深的影响,之后,她刻苦钻研,潜心揣摩,于锤煅中领悟制作技巧,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铁画技艺不断长进。
逐渐地,储金霞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了很多的个人成绩。她既擅煅制鸿篇巨幅,又能细作精美珍品,她创作的“鸡趣图”、“蕙兰幽香”、“群马图”、“咏莲图”、“女娲补天”等作品,赋予顽铁以艺术生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铁画精品。
1986年,储金霞担任铁画车间主任,领导、组织亚运会熊猫“盼盼”铁画礼品的生产,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1990年,储金霞又挑起铁画研究所副所长的重任,从事产品研究与开发,其时工艺厂开发的新产品镀金画,使传统铁画面貌一新。令储金霞难忘的是,1992年,她随中国科协“中国敦煌古代科学技术展览会”代表团赴台湾作铁画现场表演,轰动了整个宝岛。
时至今日,储金霞仍然觉得铁画创作是一项永远也学不完学不尽,永远值得不断探索的艺术。“不管是中国画的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铁画都可以表现,但当你深陷于其中就会发现,铁画太深了。”
“细节处的神韵、生命力,是一幅铁画成功的关键所在。”储金霞说,“创作的材料是铁,锤子是工具,画意在心中,这些都具备了,才能让你的作品锤底生花。”
储金霞的60年创作之路,是一锤锤敲打出来的。“在我的人生词典里面好像只有 ‘铁画’ 两个字。”回首她的创作生涯,储金霞经常这样说,这是她永远追求的艺术。她说,铁画创作既要有体力劳动,又要有脑力劳动,这是一项集体力与脑力双重智慧的技艺。有时甚至需要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只手里,女性不适宜从事这项技艺,但自己早已成为一个铁打的女人。
一定要把铁画技艺传承下去
矢志不渝,以传承铁画技艺为己任的储金霞,不仅自己经历风雨60载,还带了很多徒弟学员,以及让她的大女儿入行继续传承。如今,储金霞带的徒弟学员从事铁画创作都已二三十年了。
但最令储金霞担忧的仍莫过于铁画的传承之题。铁画在经历了几百年发展后,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近几十年来铁画经历的起伏,储金霞都亲身经历过。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芜湖工艺美术厂走向衰落,深得铁画精髓的老艺人屈指可数,社会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铁画作坊,一些铁画粗制滥造,真假鱼龙混杂,芜湖铁画走向了低迷。储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2年,储金霞毅然办理了退休手续,创立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她租下一栋楼房作为厂房,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她抓生产、搞管理、跑市场、带徒弟。她最大的愿望是,不仅要将铁画这门传统工艺在自己的手上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
经过几年的打拼,储氏铁画如今已成为芜湖铁画行业的领军企业,深受市场青睐。2005年,芜湖铁画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储金霞感到莫大的欣慰。
如今,储氏铁画已经传承百年、历经储家三代人,储金霞还想让更多人了解铁画,走进铁画,想让铁画艺术成为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她常说,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铁画技艺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自己不能成为芜湖铁画绝艺的“守望者”。
后记
铁画只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品,是徽文化的经典杰作,铁画锻制技艺乃“中华一绝”。
铁画技艺发源于芜湖,也仅芜湖独有,这门独特的工艺,需要后继有人,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近年来,芜湖铁画主打“非遗文化牌”,不断推陈出新,在彰显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余,主动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巧妙结合,既有传承经典的“非遗老字号”,又有引领风潮的“时尚新国货”,做工精美、包装精巧,紧密贴合当下消费需求,深受大众喜爱,彰显特色品质,成为大众了解芜湖的重要载体。
当前,以储金霞为代表的芜湖铁画人正在奋进创新铁画创作这项伟大的传统工艺,使之回归人们视野,重现辉煌。60年如一日的铁画传人储金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画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进一步挖掘、保护,民间艺术之花才能永不凋谢,常开常新。
本文刊载于《神州》第508期
撰文 | 史凯 董宇平
编辑 | 史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