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读字笔记〔4〕月

读字笔记〔4〕月

“月”,甲骨文是一牙亏缺的弦月形状,也是一个象形字。有些内部空间加了一短竖,有些是空心的,有的”月“的轮廓线两端向外延伸。

金文承袭甲骨文的形状,及至小篆之后,“月”字似乎整体旋转,月缺一侧的线条和半月中间的短竖渐渐演变为两笔横划,秦汉之后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样式。

《说文解字》对月的释义为,“阙也。大阴之精。” 意思是说,月即是缺,因为月亮不像太阳那样恒常不变,而是月圆则缺。月也被称之为太阴,和太阳相对。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俗名亮月,即太阴也。每一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篆文象月上下弦时,中一笔象地影。月圆如球,绕地而转,亦随地绕日而行。径约六千四百八十里,离地七十二万里,小于地四十九倍。月面有山,月借日光为光,故对日一面有光,背日一面无光。”

说起“月”,不得不提到诗歌,有太多的诗歌带着月亮跨越了千百年的时光。

从《诗经·陈风·月出》的诗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到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从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到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

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到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从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从杨慎的《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到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纷纷纭纭,不胜枚举,或呢喃叙语,或激扬铿锵,或如幽清明净之画,或如肃肃长调悲歌,“月”实为国人诗作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承托着古人难以尽数的细腻情感和幽深哲思。

李白犹爱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娇憨,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情愫与300年后的王安石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句子,借同一枚明月连接了起来,昭示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对故土执着的归属之感。

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问,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注释,中国人对人生的追问放在澄彻的天地宇宙中,相聚分离、或悲或喜,诗人们明了人生终究残缺,却仍涂抹出旷达和浪漫的底色。

……

回到我们读字的主题,“月”引申为历法中的时间段,中国农历依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即月亮从缺到圆再到缺的一个循环为一月。宋代翁卷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显然,此处的“月”即为农历的一个月份之意。

“月”还有月光、月色的意思。如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让我们看到南山东篱下,一粗衣老人扛着锄头披戴着一肩月光走回茅屋的景象。

《说文》所记:凡月之属皆从月。我们一起来看看从月的字,如“朔望”一词,朔是指每月的第一日,而望则指每月十五前后的月圆之日。

有很多字虽有“月”旁,但和月亮却没有关系。比如:肚、脚、肥等。这是因为在发展到小篆的阶段时,“月”字曾经和“肉”字有很相近的外形,以“肉”为偏旁的字便被写作了“月”字旁,后从隶书开始,“月”和“肉”作为独立的字,有了明显的分别,而偏旁部首则沿用了已经惯用的样式,当是涉及字太多,不便为之而被保留的缘故。

关于“月”字的解读,我们暂且一同学习到这里,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发掘。最后,我们用一首诗来结尾,请大家细品回味。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宋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关文章

读字笔记〔1〕天

读字笔记〔2〕气

读字笔记〔3〕日

读字笔记〔4〕月

读字笔记〔5〕蚀

读字笔记〔6〕星

读字笔记〔7-8〕彗和孛

读字笔记〔9〕母

读字笔记〔10-12〕斗 魁 宿

读字笔记〔13-14〕雨和露

读字笔记〔15-16〕云和霞

读字笔记〔17-18〕雾和霜

读字笔记〔19-21〕雪 霰 昙

参考文献及来源

1. 《字源》,李学勤 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

2.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清)刘树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5.《甲骨文书法字典》,樊中岳、陈大英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