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20分
古有三十六计谋,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就是逃跑。所以走为上策,就是退而求其次了
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走为上策
[拼音]
zǒu wéi shàng cè
[释义]
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例句]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情势既然不利,我们还是赶快逃之夭夭吧!
36计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策”。
这是一个误会。误会的原因与这个词的结构不明确有关。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讲,“走为上计”可以有两种结构:“走/为/上计”与“走为上/计”。“走/为/上计”,是个陈述式的词组,意义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为上/计”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走为上”是这一个计策的名称。毫无疑问,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显是取后一种解释的。三十六计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计是三字格,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在“走为上”之后加了一个“计”字。这就给误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供
从情理上讲,也是这样的。“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指的乃是: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离开战场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三十六计不可能把逃跑当成最高明的计策,没有这么窝囊的“上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成语词典中讲“走为上计”,往往引用《南齐书·王敬则传》的这段话作书证:“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段话中“走是上计”的结构,与上面说的“走/为/上计”是相同的,解释为“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语境与它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成语词典对这两种意义,自然应该分别解释。
不过,词汇的意义,最重要的,还在于约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们普遍地把“走为上计”理解为“逃跑是最高明的计策”,那就说明,这个词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含义。平常讲话论事,这样用是没有问题的。唯独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分别:讲三十六计的时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编成语词典的时候,需要把这两种意义区别开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犯不著这么大费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好像他也有一点类似的误会。他说“走为上计”是“兵法中的第一计”,又批评这是“以上策为下策”(p172)。这样理解,似乎是有些误会。想必有此误会的人不少,才罗嗦这么几句。
顺便说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诈立》写得非常好,这是我见过的讲《孙子》的书里讲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准确的、清晰的知识,难懂的词句都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是最好读的一本,比用语简略而语意模棱的古注读起来要舒服得多。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一读。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上策指的又是什么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
上策意思就是最好的方法,最佳的选择的意思。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意思?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古有三十六计谋,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就是逃跑。不过这计和中国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相悖的,因此历史上也实在是没多少人愿意把这条计谋拿来津津乐道了。
走为上计是‘败战计’中的一计
三十六计即: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代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空城之计、美人之计、反间之计、苦肉之计、连环之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广告用语的意思
三十六个计策中,
撤退是最好的计策。
打不过就走,保存实力,将来再收拾他!
走为上策的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 *** ,《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