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用孙悟空比喻人的心识,是对孙悟空的一种寄许,能辨是非,明善恶。
人通过心识既能作恶,也能行善,人的本性则是真心佛性,只有通过弃恶行善的修持和领悟,才能降伏心猿,证悟真如佛性,故有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皆来于此。
扩展资料
关于“孙悟空”出处的考证: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
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状亦无异。
2014年8月9日,由随州市文体新局的“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在湖北省随州市西游记公园内举行,,在会议论坛上,众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一致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巫支祁。
百度百科--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