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觐在文言文

觐在文言文

1. 觐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

诸侯秋朝曰觐。劳王事。——《说文》

觐,见也。——《尔雅》

秋见曰觐。——《周礼·大宗伯》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礼记·曲礼》

韩侯秋见天子曰觐。——《诗·大雅·韩奕》

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周礼》

泛指诸侯朝见天子

扶病觐。——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觐见三宫(指朝见太皇太后、太后及皇帝);觐饷(觐见与饷宴);觐岁(岁时朝觐);觐岳(朝拜祭祀山岳);觐礼(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

进见,访谒 [meet with]

宣子私觐于子产。——《左传·昭公十六年》

又如:觐接(谒见身分地位较高者以接近之);觐省(探望双亲);觐会(会见)

觐见

jìnjiàn

[present oneself before (a monarch)] 进见,谒见;朝见[君主]

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于五礼属宾礼。——《仪礼·觐礼》疏

2. 求曹觐翻译

曹觐,字仲宾,曹休的(猜是侄子)。(曹觐的)叔叔修古去世,没有子嗣,天章阁待制(应该是官职)杜杞替曹觐在朝廷上进言,(皇上)授予曹觐建州司户参军一职,为修古“开枝散叶”。皇祐(这个佑?)年间,(曹觐)以太子中舍的官职治理封州。侬智高叛变,攻陷了邕州,向广州行进。行军到封州,封州人不曾了解过军事,士兵仅仅百人,又没有城郭来守卫,有的人权曹觐逃走,曹觐表情严谨叱喝那人说:“我是守卫的臣子,不过死罢了,再敢说逃走的贼人斩!”麾都监陈晔带兵迎头极大敌兵,封州县令率领乡民、弓箭手接着前进。敌兵人数有百倍,陈叶失败逃走,民众也溃败。曹觐从军决战没能胜利,被抓获。敌兵告诫不要杀了他,抓着他让他跪拜,并诱惑他说:“跟随我,能得到好的官职,我会交给你兵权,~~~~。”曹觐不肯拜,并且大骂道:“为人臣子只跪拜天子,我难道跟随你苟且偷生!快杀了我,就太幸运了!”贼人仍旧惜才不愿意杀,只把他放在船中,曹觐两天没有近视,拿出怀中的印章给他的随从说:“我若死了,你寻求方法把这个交给上官。”贼人知道他没有投降的医院,害死他。曹觐之死仍不停地大骂贼人,吧他的尸体扔进江中,曹觐这年35岁。~~听说了,追赠他太常少卿的名号,录用了他的四个儿子,妻子被流贼逼死在了林峒,追风她彭城郡君,并赐予她冠帔。又追赠修古尚书工部侍郎,封修古的妻子为陈颍川郡君。

智高谋反时,趁着岭南没有防备,州县管理大都听闻风声私处逃窜,因此贼人到的地方就攻下,只有曹觐和孔宗坦、赵世坦能够拼死相守。后来田瑜做广南的安抚,就为曹觐在封州建立了祠堂。

我自己翻译的,大致差不多。。。好累啊~~

3. 万分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万分在古文中解释:

1、万分之一。谓极少。

汉 黄琼 《移疾疏》:“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 宋 岳飞

《奏辞男云雷除阁职札子》:“比者,入觐天光,荐叨异数,顾虽捐躯致命,莫报万分。”

2、犹绝对,无论如何。

《水浒传》第九七回:“宋江到帅府升坐,鲁智深等八人前来参拜道:‘哥哥,万分不得相见了!今赖兄长威力,复得聚首;恍如梦中。’”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又奏曰:‘臣国中有逆弟之变,旷职日久。今国事粗完,星夜趋朝,闻道路相传,谓吾王有委政唬公之意。臣才万分不及虢公,安敢

尸位,以获罪于王乎?’”

3、副词。非常,极其。

明 张居正 《四辞恩命疏》:“自揣分义;万分不能自安。”《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这桩事,儿子出於万分不得已。” 巴金

《随想录》五:“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1988年《中国名胜词典·袁家山》:“尚书(袁可立)焦急万分,忽眼前出现吕洞宾,便恳求保枯,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

4. “尚”字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 尚 shàng 〈副〉(1) (会意。

从八,向声。本义:尚且)(2) 同本义[still;yet;even] 尚,曾也。

——《说文》尚无为。——《诗·王风·免爰》(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亦尚一人之庆。

——《书·秦誓》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5) 还;仍然 [still;yet]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7) 差不多 [nearly]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

——《左传·昭公十三年》(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

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词性变化-------------------------------------------------------------------------------- ◎ 尚 shàng 〈动〉(1) 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广雅》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书·孔安国序》尚有晋国。——《国语·晋语》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尚论古之人。

——《孟子·万章下》尚三王只。——《楚辞·大招》尚左。

——《仪礼·觐礼》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3)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5) 仰慕 [hold *** .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

——汉· 张衡《思玄曲》(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7) 给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

——清· 周容《芋老人传》(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

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

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9) 夸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10) 超过;高出 [surpass]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11) 奉;承 [present]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increase] 尚之以琼华乎而。

——《诗·齐风·著》(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15) 荐举;选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

——《广雅》王念孙疏证(16) 喜欢;爱好 [like]。如:尚诙谑(喜欢戏谑)(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marry a princess] 诸男皆尚秦公主。

——《史记·李斯列传》(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 尚 shàng 〈名〉(1) 志向;愿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2) 姓 ◎ 尚 shàng 〈形〉(1) 久远;古远 [remote;ages ago] 乐所由来者尚矣。

——《吕氏春秋·古乐》(2) 又如:尚远(久远)(3) 自负;骄傲 [be conceite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4) 上,高尚 [noble]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陶渊明《桃花源记》常用词组-------------------------------------------------------------------------------- ◎ 尚存 shàngcún [remain] 现在还存在 办事处的遗迹尚存 ◎ 尚方宝剑 shàngfāng bǎojiàn [the imperial sword] 上方宝剑 ◎ 尚古 shànggǔ [archai *** ] 好古 ◎ 尚好 shànghǎo [fair] 稍高于一般的;过得去的 ◎ 尚可 shàngkě [passable] 合格的,能通过检查的 ◎ 尚且 shàngqiě [even] 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常与“何况”相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事事关心》◎ 尚书 Shàngshū [Shang Shu]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