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语言不进化,文言文现在还流行,我们要要之乎者也么,要是标点不被引进,我们要在法庭上玩文字游戏么
鲁迅他们用白话代替文言文的时候是被很多鄙视,但是你们现在还敢鄙视白话的力量,进化的力量麽
进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难道我们汉语要跟埃及,玛雅,阿紫塔克的象形文字一样麽,要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一样麽
请问对方辩友你会用甲骨文去写作文还是会用白话文去写作文吗?
对方:白话文
既然你会用白话文去写作文且白话文是时代进化而来的产物那么为什么白话文又不会冲击原始文化呢?
任何语言文化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语言文化是死水,是要灭亡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唯物主义哲学也说明了这一点。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优胜略太的加入现有语言文化,终归是语言文化的一种丰富。
攻辨问题:
什么是冲击?(根据对方回答进行攻击)
是说破坏现在的语言文化吗?还是什么意思?如果是破坏,语言文化本身就需要发展变化,怎么是破坏呢?改变是好事。
是说影响现在语言文化地位吗?如果是,那么网络语言本身也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自己怎么能影响自己的地位呢?
。。。。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
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在这份报告中,首次公布了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顶”位居第一位。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对7所高校2005年的网站BBS用字统计显示,“顶”(支持)位居第一位,出现频率为23.02%,也就是说网民每说5个字,就有一个是“顶”。一项调查显示,网络上汉字使用数为9793个,比平面媒体汉字使用多了1568个。同时,BBS上标点、符号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同时专家根据报告得出,认识使用频率最高的581个字,就可以读懂媒体文字的80%。(据
5月23日《北京晨报》)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BB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等等,属于混合语言。在鸦片战争之前,全中国没几个人会知道欧罗巴、英吉利是什么意思,也不会知道毛瑟枪、白兰地是什么东西。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些词汇迅速进入中国人的语言之中,并通过音译长久地得以保留。这个例证可以看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者说只有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才赋予语言更多的生命与活力。
当汉语生态的纯度被聊天室和留言版等稀释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担心,要不要保卫呢?
世界文化的交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来个大爆发,文化交融的加剧,文字当然也要跟随并创造,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网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流行,它的动感鲜活或者粗糙,都不容置疑地将许多人卷入其中,影响着许多人。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继续存在下去。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
网语有不少带创意的“胡闹”,看上去不像正常人在说话,然而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群落中,网民能看懂,并会心一笑。如此流行,大概用政策是限制不了的,闲操心不仅费力气,还达不到效果,那是一种民间表达,大棒政策管不了。所以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它自生自灭。只要我们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采用严格、规范的汉语,在生活中使用网语未尝不可。
比如形容美女,古有“娥眉”之说,“眼如山,眉如黛”也,不过是借代修辞的缩称。现在网语中的“美眉”,基本意思是说年轻女子,至于对其相貌的夸赞,只占一点点的成分。语义的变迁或许会在今后的字典中增生,而另外一些搞笑的网语,则注定被淘汰,譬如“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这样子”不叫这样子,叫“酱紫”……这些语言是用来“好玩”的,在正规汉语生态中根本不可能出现。
正规的媒体不应该为另类语言传播推波助澜,隔不上几句就冒出英文词汇,一篇篇支离破碎的文章,降低了汉语的表现力与完整性,若韩愈、东坡再世,李白、杜甫重生,定会被活活气死。如果正规媒体能承担语言纯净的责任,维护汉语生态的净土,这就足够了。
汉语生态本身就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大浪淘沙,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搞笑的玩闹的东西,注定只是网络交流中的一朵浪花,不可怕,也很好玩,如此而已。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网语会“顶”坏汉语的生态,根本不用。
诸如此类,网民们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就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这就是网络语言。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在网络这种特殊媒介起到有效交流工具的作用,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应当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正面引导,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网络语言,学会扬弃;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网络语言流行的利
网络语言目前深受到广大学生和网民的欢迎,也就说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它的存在和流行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标新立异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大部分网民都是受过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遐想无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前者如 “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后者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 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
2、经济简练
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前面提到的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他们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句子的省略现象也很普遍。经常上网聊天的人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某聊天室随机选取了10句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超过5个字低于10个字的有一句;标点符号1个;有修饰成分的3句;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窥一般,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3、形象传神
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
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例如:圣诞节到了,网友间都会互相问好,这时,发个“*<|:- )”过去(表示圣诞老人、圣诞快乐),可以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意思,而且比单纯问声“圣诞快乐”要幽默诙谐得多。对方则发了个“^-^”(表示咪着眼睛笑)过来,又让这边感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也许笑了但人家还不知道。这样一来,网络的即时性和乐趣也发挥到了很高的阶段。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等。再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多少受到了风靡于网民中的卡通片《蜡笔小新》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在网络这种特殊媒介起到有效交流工具的作用,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应当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正面引导,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网络语言,学会扬弃;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会丰富中国语言文化 网络中的专用词汇大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其简洁、个性突出、亲和力强的特点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给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其轻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易于人们的掌握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