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城》
看过《围城》的人,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书名源自于法国的一句谚语。反正你我大家都看不懂法文我就不抄出来了。译成中文是“被围困的城堡”,借苏文纨的口引申解释成“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记忆力超强的话会记得后面还有一句“鸿渐,是不是?”,看到这里大家都变成鸿渐,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围城》原文对法国谚语的解释就是如此。但据《破围》的作者钱定平所考——“英、法、德文里均无此说。”
这么一来就有意思了。要么是钱钟书杜撰;要么就是钱钟书博闻强识,识他人所不识。两种可能对钱先生都毫发无损,但个中意思却值得玩味.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的“围城”状态是对婚姻、对生活的一种阐释,更可以看成是人性的一面。
但对于“围城”解释却不当这一种说法。
《围城》日文版的其中一个译者叫中岛长文,他当初到钱家拜见钱钟书先生就问起了“围城”来历,钱钟书从书柜拿出一本《史记会注考证》,翻到一段话给他看:“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这是《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一段话,这个典故很多选集都录有,手头上有《战国策》、《史记》、《古文观止》就能翻阅到这个故事。故事讲赵国国都邯郸遭到秦兵围困,魏王派人来让赵国尊秦王为帝,以此解困;鲁仲连知道后就费尽口舌,道清其中厉害关系主张抵抗到底。鲁仲连让魏国来使不再有劝降之念。不久,魏公子无忌夺了魏国将军兵权,击秦救赵,解了这围城之困。
和钱钟书写《围城》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故事的意思就明显了,《围城》写于44、45年,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所以说这个“围城”不但来历不同,意思和现在《围城》流行的理解也是有所出入。流行的“围城”是对婚姻对人生的一种寓意,现在这个是“解困围城”,除了婚姻、人生的解困外,还有“国难当头,饱受侵害”这个尚未解决将要解决的问题隐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