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惊扰的意思是自己人互相惊动,引起骚乱。
自相惊扰,汉语成语,意思是自己人互相惊动,引起骚乱。出自:《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分词解释
自(拼音:z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
在甲骨卜辞里,自虽然有时作鼻字用,但绝大多数被借来作第一人称,表示我的。自之所以被用来表示自己,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鼻子是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表达自己这意思时,人们往往用手指点点鼻子来表示。
即使是现代,人们(特别是孩子)表示自己之意时,也会指着鼻子来说。所以先民便以鼻子的形象来创造了自字,以鼻子代称自己。因自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所以人们后来便另创了个以自表意以畀表音的形声字鼻,把自、鼻二字区别开来。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韵》:从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败也。疏:自,由也。《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诗·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传:自,从也。
又《玉篇》:率也。又《广韵》:用也。《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自,用也。《诗·周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义自彼者,近数昔日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