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 :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上周通过“ 饥饿 ”,学习了关于“ 吃饭 ”的知识。
这周学习“ 干渴 ”,了解下关于“ 喝水 ”的学问。
“ 水是生命之源 ”,人体的70%都是水。
人体的水都包括什么?是来自于什么,又去向哪里?
为什么会缺“水”?应该怎样补“水”?
既然是生命之源,我想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低于体温的水,特别是冰水,首先要经过口腔、食道、胃的加温,这就要消耗体内阳气。
天气越热,人越干渴,越要少喝或不喝冰水、冷水。觉得痛快只解决了主观的“渴”的问题, 真正重要和要命的 ,是客观的体内 津液缺乏的“干” 的问题。
家长们务必让孩子们尽早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和孩子们先沟通这些理论和理念的认知,现在的孩子们,有时候比家长更具思想和判断力。
2.一个品字告诉人们要小口喝水,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
偶尔痛饮,怡情放松;
平时,还是要努力去“ 品 ”。
不仅喝水,吃饭也是如此。
慢慢进食 , 细嚼慢咽 。
尤瓦尔·赫拉利说,我们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10倍快,因此才会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我们活着,全靠身体这台 机器 呢,要想活得健康,活得长久,一是尽量 少野蛮操作 ,二是 要及时加油 ,三是 要合理保养 。
把吃饭和说话,包括听别人说话,适度慢下来,人生的节奏会好很多。
3.三昧真火,非饮水能平。要么降低欲望,要么就去静心。
这是 心火 。
不知道是谁点的火……
不管是谁点的火,心火浇是浇不灭的,喝冰水冰啤酒不管用,吃冰镇西瓜也不管用。
只能去“ 修心 ”。
“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乾”(gQn),和易经八卦的“乾”(qiWn)同字异音。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护身的盾牌,现在成语之中还有“大动干戈”。“干”也指河畔、岸边。《诗经》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能与水湿相对。古代也有人偷懒,把“乾”简写成“干”,比如“干杯”、“干贝”、“葡萄干”、“外强中干”,等等。
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干。津液为阴,干为阴虚,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说,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我们的津液;不经过五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我们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最热的是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脾。肾主闭藏,主要是指藏精。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以为喝水就能变成体液,以为打吊瓶灌水就是补液。人不是试管,怎么会加什么就有什么。 低于体温的水,特别是冰水,首先要经过口腔、食道、胃的加温,这就要消耗体内阳气。 对于胃气虚寒的人来讲,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绞痛,最终腹泻了事。对于胃气实寒的人来讲,已经麻木不仁,喝什么都无所谓,但是预后不良。普通人喝多了,会导致胃肠平滑肌弛缓,积液存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水在小肠中,被赤肠热气化解,分清泌浊。其中的清被脾吸收,这才是津,被肺宣发肃降,输布全身。剩下的浊,分别被传输到大肠和膀胱,伺机排出体外。
液的来源不是饮食,而是体内的贮藏精。这些精以脑髓、骨髓、膏肓、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需要的时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气蒸腾气化成为黏稠液体,由三焦输布到全身,散布于腠理间,滋润濡养细胞,渗入血管是为血液。
津与液不仅是黏稠与稀薄的问题,关键在于来源不同。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补充。而眼泪、唾液、精液、阴道黏液、胃肠黏液、胆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后,不容易补充。光喝水不解决问题,甚至会越喝越渴。
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热邪气,比如《素问·热论篇》:“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胜则肿,燥胜则干。”意思是说高烧的人,会耗伤津,导致干燥。
另一个是内因,由于饮食不当和七情欲火产生内热,耗伤津液。比如《素问·痿论篇》:“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意思是说,体内脾胃过热,以至于细胞脱水,导致肌肉萎缩,麻木不仁。
导致干的原因二是阴失封藏,比如大汗、多尿伤津,腹泻、呕吐伤液,遗精、滑精、带下频仍伤精。肺主皮毛,司开阖。外感风邪,卫气失固,或者滥用发汗药物,会导致腠理开泄,津液脱失,甚至伤及阴血精液。《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意思是说,血汗同源,出血的人就不要再发汗,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现代社会滥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但是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觑,很多病人动辄汗出,甚至会导致汗毛、头发脱落。由于嗜食辛辣、香燥或饮食不节、不洁,或者滥用攻下、消导药物,会伤脾气,导致呕吐、腹泻,丧失津液。
另外的原因就是摄入不够,没水喝,自然也就津不足。普通人以为喝冷水、冰水才解渴,其实干渴的时候喝热水,才会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水快速消化、吸收,成为体液,滋润濡养身体。另外,越渴越要慢饮。 一个品字告诉人们要小口喝水,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 。而现代人光图痛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的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无法变成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的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入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的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津液流失。就补充体液而言,果汁、蔬菜汁中天然的酸碱平衡,微量元素搭配合理,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导致干的原因三是阳气衰微,气化不利。小肠有火热之性,能泌别清浊。膀胱是州督之官,蒸腾气化,化生津液。如果阳气衰微,就会出现“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饮水即尿,饮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的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阳利水的方剂,就是针对这种病症设立的。这时候就要越渴越喝热水,越渴越要吃热性的药物。普通人如果灌入了大量的水,也需要同样的治疗。
四是阴寒内盛,水饮痰湿凝聚,真阴不足。阳气衰微不能化水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水饮痰湿留滞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现不干而渴的症状。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终会渴死一样,体内尽管有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疗湿热的龙胆泻肝汤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顾病人湿邪重同时真阴不足的病机。有的不干却渴,涎水横流,胃肠留饮,腹满水肿,但是口渴欲饮。需要用十枣汤、六磨饮子泻痰饮化水湿,阴寒去,津液自生。
阴液不足的人,需要饮食和药物调养,补充精髓,光喝水是没用的。古人用猪皮炖汤,或用猪皮冻作为药膳调养治疗鱼鳞病、蛇皮病。###极度匮乏的,古人用大补阴煎,就是猪脊髓加上黄柏、知母炖服。平常人们也可以炖骨头汤,敲骨吸髓。
渴是主观感觉,中医认为是心火,有的渴与身体干燥、津液不足有关,有的则完全由于情绪、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人在动心、激动、焦躁的时候总会觉得口干舌燥,咽喉发干,偶尔发生还算正常,经常如此就是病态了。 三昧真火,非饮水能平。要么去降低欲望,要么就去静心。 古人有咽唾养生法,就是治疗这种心浮气躁的好方法。还有就是按摩足底肾经的涌泉穴,滋养肾水,上济心火,坎离交泰,焦渴自平。
——徐文兵《字里藏医》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
1.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