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北京肝癌中医治疗医院的证型归纳

北京肝癌中医治疗医院的证型归纳

肝癌由于症情复杂,并发症多,不同病程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故辨证类型也不完全一样,现仅将常见证型归纳如下:

1.肝气郁结型

主证:两胁痛,右胁胀痛、坠疼,胸闷不舒,生气后加重,饮食见少,肝大,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

治则:疏肝理气。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柴胡12g,当归12g,杭芍15g,白术10g,云苓10g,郁金10g,香附10g,八月扎30g,甘草4g,沙苑子15g,青皮10g。

按语:肝主疏泄条达,肝气不疏,阻于胁络,故见胁肋胀痛;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而胸闷不舒;肝郁困脾,脾运失司故纳少;气滞则血瘀,故可见胁部肿块。治以疏肝理气法。以柴胡、郁金、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当归、杭芍、沙苑子柔肝养血;八月扎理气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胁痛如刺,痛引腰背,定着不移,入夜更剧,胁下痞块巨大,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涩。

辨证:气滞血瘀,恶血内结。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处方: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降香10g,元胡10g,三棱10g,莪术10g,土鳖虫10g,生牡蛎30g,八月扎20g,赤、白芍各10g,郁金10g,炮山甲10g,白屈菜15g,当归10g。

按语:气郁日久,必生瘀血,阻于肝络,不通则痛,故肿块日大,胁痛如刺,痛处不移;肝血为阴,夜为阴时,故瘀血入夜则痛剧。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法。三棱、莪术、赤芍、土鳖虫活血攻瘀;降香、元胡、郁金、八月扎、白屈菜理血行气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炮山甲、生牡蛎养阴软坚消积。

3.湿热结毒型

主证:病势加剧,发热出汗,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身黄目黄,胁肋刺痛,腹胀腹满,恶心纳少,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而暗,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辨证:肝胆湿热,瘀毒内结。

治则: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小叶金钱草30g,虎杖30g,姜黄15g,栀子10g,丹皮15g,茵陈20g,蒲公英30g,白英30g,龙葵30g,蛇莓30g,半枝莲30g,厚朴10g,腹皮10g,羊蹄根20g,莱菔子15g。

按语:肝郁气滞日久,气有余便是火,故气郁日久化热化火,火热蕴于肝胆,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湿热阻于胆道而身目发黄。舌脉均显瘀毒火热之症。金钱草、茵陈清利湿热退黄,姜黄疏肝利胆而行血;虎杖、栀子、丹皮、蒲公英、白英、龙葵、蛇莓、羊蹄根凉血解毒,清热泻火;厚朴、腹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而消胀。

4.肝阴亏损型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休,纳少消瘦,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黄疸尿赤,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

辨证:肝血亏耗,阴虚内热。

治则:养血柔肝,养阴养血,出血者凉血止血。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生地20g,白芍15g,当归1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生龟板20g,生鳖甲20g,丹皮15g,嫩青蒿10g,山萸肉15g,生山药10g,沙参30g,生黄芪20g,茯苓皮30g,半边莲30g。

按语:毒热之邪属阳,阻于肝胆易耗伤肝阴,日久肝血亏耗,气阴两虚,故胁肋隐痛;阴虚内热,兼以邪毒蕴内,故见烦热、低热、黄疸及出血诸症;肝气横逆,则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腹内停水致腹胀如鼓、肢肿。治以养阴柔肝,益气养血。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生皂板、生鳖甲、山萸肉滋阴清热;白芍、当归养血柔肝;丹皮、嫩青蒿清虚热;生黄芪、云苓皮、生山药健脾益气;沙参益气养阴;半边莲清热利湿。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低热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乌莓、丹皮、生地、鳖甲等。高热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或加水牛角、羚羊角粉;或加清开灵、牛黄清热散等。黄疸加茵陈、姜黄、虎杖、金钱草、胆草等。出血加侧柏炭、仙鹤草、血见愁、蜂房、生地、丹皮、水牛角、三七粉(冲)、云南白药(冲)等。疼痛加降香、元胡、郁金、白屈菜、云南白药、没药、乳香、川楝子、苏木、徐长卿、两面针等。腹胀加木香、厚朴、青陈皮、大腹皮、莱菔子、焦槟榔、枳实等。腹水加泽泻、泽漆、猪苓、云苓、车前子、商陆、半边莲、二丑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伏龙肝、旋覆花、赭石、玉枢丹等。肢凉怕冷加附子、肉桂。腹泻便溏加炮姜、草蔻、儿茶、苍术、炒扁豆等。

附: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郑伟达教授中医对肝癌的辨证论治——三辨三忌三要(上海中医药学杂志)

三辨

癌病的成因,是由正气先虚,而后邪气凑之,导致气滞血瘀,聚痰蕴毒,相互搏结而成。故在治疗中,早期宜攻中寓补;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宜补中寓攻,但也不能强求分期。总之,因人、因病灵活应用,方可克敌致胜。所用药物,不论补泻消散,尽量选用具有抗癌作用之品,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一、辨虚扶正以抗癌

“养正则积自消”,可见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大意义。而扶正首先应辨明气血阴阳亏损,以便“损者益之,虚者补之”,调和阴阳,生化气血,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自身的抗癌作用。每当发现肝脏癌变,大多已属中、晚期,所以更宜峻补,扶正以祛邪。

气虚 症见神倦懒动,语声低怯,头晕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虚。宜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黄芪宜生用,用量30~60g;党参或太子参,可用20~30g;如防其壅滞,则加莱菔子,清代傅青主已将人参与莱菔子同用,且莱菔子也有制癌作用。

血虚 症见头晕乏力,心悸少寐,爪甲无华,舌淡失荣,脉细。常选用:当归、川芎、白芍、地黄、丹参等。

阴虚 症见午后发热,虚烦少寐,盗汗遗精,头晕目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可选用:天冬、麦冬、沙参、玉竹、女贞、旱莲草、龟板等。

阳虚 症见形寒肢冷,面色惨淡,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滑白,脉沉迟。当选用:肉桂、仙灵脾、补骨脂、鹿角片、五加皮、韭菜子等。其他如百合、扁豆、寄生、续断、杜仲、大豆、核桃枝(夹)、薜荔果、胡麻仁、火麻仁、豌豆等。都具有扶正抗癌作用,可随证选用。

二、辨证祛邪以制癌

肝癌治疗中,祛邪的目的,在于化积,包括:行气散结,活血消肿,化痰软坚,清热解毒等法。《内经》有“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论点,俾邪去则正自安。

气滞 症见脘腹胀满或攻痛,嗳气矢气则舒,舌苔薄白或微腻,脉弦。宜选用:木香、乌药、香附、小茴香、枳壳、八月扎、郁金、莪术等。

血瘀 症见痛有定处,按之有块,压之更痛,或痛如针刺,逢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应选用: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延胡索、大黄、川田七、石见穿、蜂房、蟾皮、壁虎、丹皮、柞木、虎杖、天葵子、鬼箭羽、姜黄等。

湿痰 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肢肿腹大,苔腻或黄,脉濡或缓滑。可选用:厚朴、枳壳、猪苓、茯苓、土茯苓、车前草、薏苡仁、生半夏、菖蒲、鲜南星、瓜蒌、薤白、瞿麦、石韦叶、墓头回、荸荠、海藻、牡蛎、常山、防已、徐长卿、山慈菇、黄药子等。

尚有清热解毒之品,也是抗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叶一枝花、半枝莲、蒲公英、白英、龙葵、鱼腥草、紫草、牛黄、青黛、败酱草、半边莲、野葡萄根、地锦草等,可以酌情选用。因肿瘤是由邪毒致病,大凡邪毒每易化火,正如所谓“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开之,然非易事也。”

三、辨病选药以治癌

因肿瘤的发病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根据肝癌的特殊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如莪术、石见穿、虎杖、生鳖甲、龟板、八月扎、猫人参、凤尾草、夏枯草、龙胆草、郁金、生姜、铁树叶、熊胆、牛黄等,其中以生鳖甲、鹿角片、八月扎、石见穿、白花蛇舌草、虎杖、猫人参等为主选药物,所谓“治病必求其本”。

肿瘤一证,实为难治之疾,除中西医采用各种治法之外,还应用辅助疗法。

三忌

一、忌破血:在祛邪化积法中,宜活血不宜破血。通过临床观察,施用破血之品,如三棱、水蛭、山甲、皂角刺等,对肿瘤虽有消坚止痛作用,但应用过久,每易导致肿瘤扩散或转移,盖因破血之药,能使瘀毒在脉络中随波逐澜,到处乱窜,联系临床本病生存的病例来看,大多未投破血方剂,或虽用而未久;相反,若持续用之,虽能取效一时,但预后不良。

二、忌烟酒:烟之为害,前人早有“耗血损气”之诫。近代发现若吸烟多者,不仅损折其寿,且因香烟产生的焦油(明显致癌因素),除对肺癌有直接关系外,还能导致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若肿瘤患者抽烟,犹如抱薪救火,自取速亡。

酒之为害,比烟稍逊一筹,因酒辛热有毒,烈酒更甚。扁鹊谓:“过饮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夺寿”。东垣谓:“酒大热有毒,饮酒入胃,先走肝胆二经。”肝癌者饮之,煸动内风相火,风得火势火借风热,因而昏迷、抽搐、失血等险象迭生,祸不旋踵。

三、忌讳医:古有成语“讳疾忌医”。现代忌医者仍不乏其人,在农村中仍有“信巫不信医”之俗,也有信中医不信西医,或信西医而不信中医,从而贻误中西医两法治疗的优越性,令人不胜叹惜。

三要

一、要食疗:古人有言:“园蔬胜珍馐”,这对肿瘤患者更相适应,应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萝卜、薏苡仁、扁豆、百合、海带、紫菜和菌类中的猴头、银耳、香菇、松蕈等,也可吃些蛤类(软体动物)、鱼、龟、鳖及硬壳果实等。

二、要摄养:肿瘤患者,常因忧思惶恐,导致病情恶化,医者根据《灵枢》,“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务使患者心情旷达,乐观对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嘱家属精心护理,宽慰病人。

三、要练功:《内经》指出:“百病皆生于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练气功,能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医案

例一 林某,男42,干部。1995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在今年9月初因右上腹闷痛,消瘦乏力,纳减,于9月24日在闽侯县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肝癌手术。但目前症状未减,反而增重,今特来求诊。现症:右上腹疼痛,呈刺痛,体倦,纳差食少,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瘀毒互结,肝郁气滞,湿蕴中焦。治宜:解毒化瘀,疏肝理气,化湿健脾。方药:①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饭后口服。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②柴胡10g,枳壳10g,白芍30g,甘草6g,丹参10g,郁金6g,山楂30g,陈皮6g,半夏10g,厚朴6g,苍术10g,黄芪30g,山药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口服。以上各药连服1个月。

二诊(1995年11月12日):上药服完,诸症减轻,肝区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腻,脉细弱,效不更方,方药同前,成药、汤药续服1个月。

三诊(1995年12月15日):一疗程后,未见明显不适,体重增加,纳香,睡好,舌苔薄黄,脉弦。肿瘤久病伤心,瘀毒较深,故仍以前方药,进行第三年后即每年一疗程。

四诊(1996年1月16日)药后,患者精神好,充满信心,对癌魔如同患一场感冒。今面色光华,精神抖数,皮肤红润,二便调顺,舌苔薄白,脉弱细。方药:中成药同前,续服1个月。中药汤方以四逆散、越鞠散、金铃子散为主加丹参,郁金、山楂,连续服药30天。

五诊(1996年4月7日):上药服完患者精神饱满,人若常人,于3月14日经闽侯县医院B超检查示:肝、胆、胰、肾均未见异常,肝功检查基本正常,AFP<20μg/L.今未见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弦。中药汤方暂停,以中成药: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扶正固本胶囊、症消癀(症痛康)交替服用。

例二 张某,男47岁。1996年1月3日初诊。患者因巩膜黄染,于1995年12月23日在协和医院(CT号31532)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Ⅲ期,肝硬化,脾肿大,示右肝后叶低密断影,最大约8cm×7cm,并在腹膜后伴淋巴结肿大。现慕名求诊。症见:眼睛巩膜黄染,全身发黄呈橘子色,肝区疼痛掣引腰痛,呈针刺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稍结,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瘀毒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治宜:化瘀解毒,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药: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连服30天②茵陈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泽泻10g,茯苓30g,车前子15g,佛手10g,大腹皮15g,元胡15g,川楝10g,水煎口服,一日1剂,连服30天。

二诊(1996年3月18日):药后病情稳定,目黄、身黄、尿黄已消失,唯肝区仍痛,舌、脉同前。治疗以郑氏茵陈双白汤加减,连服30天,中成药不变续服30天。

三诊(1996年4月21日):上药尽剂,诸症若失,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疗同前续服一疗程。

按:药后患者信心倍增,并坚持上班,还经常到舞厅跳舞娱乐,随访至今仍健在。

例三 孔某,男,87岁,退休干部。1994年12月14日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门诊(号168-1289),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B超查片示:肝右叶占位,胆囊内胆固醇结晶。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多,两肺门阴影浓,心影向左下延伸,心胸比例为1:2,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房室早搏,超声描写肝右后见实质性高回声团块约99mm×99mm×116mm大小,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紊乱,血管走势不清,肝右叶实质占位。AFP:240<μp/L。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服用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连服四疗程后,1996年5月22日又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B超室(号1803)复查:肝大致正常,肝右叶见41mm×47mm中等回声光团。AFP20<μp/L。

按:患者已生存3年余,肝肿瘤已缩小约50%,无任何不适,完全恢复健康。目前还能骑自行车去公园游玩。

例四 林某,男,69岁。1994年5月发现右上腹有一肿物,伴闷胀不适及疲乏。于同年6月13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CT(103533)检查示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巨块型),肿块为97mm×100mm大小,AFP定量为1085.52μg/L。并兼有腹水、胆结石、虚弱,消瘦明显,放、化疗不能耐受。于1994年8月13日转入我院治疗。治疗时症见:右上腹可触及一巨大肿块,质硬,推之能移。肝区疼痛剧烈,呈锥刺样痛。腹部膨胀,脐部外突,腹围97cm,外形消瘦,B超示腹水量约5000-6000ml,纳差,脸部青紫,眼圈黧黑,巩膜黄染,皮肤黄染呈橘色,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心烦燥热,剧痛后无法进食,大便日约2-3次,小便短赤,舌质紫,脉弱滑。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湿热瘀毒。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化瘀利水,解毒散结,健脾养胃。方药:①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4次,连服1个月。②茵陈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鳖甲30g(先煎),茯苓30g,白术30g,元胡10g,川楝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0天。同年9月24日,药后肝区剧烈疼痛不止,腹胀腹水仍在,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症未减,巩膜黄染已除,皮肤黄染已退,大便一日5~6次,舌脉同前。病要同前,须慢慢铲除,治法得当。仍从前方药略作调整。再服1个月。上药尽剂,诸症大减,腹水尽消,腹围78cm,食量大增,患者表示坚定信心,配合治疗方案,家属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关心他。而后按上法、上方辨证论治,***住院服药308天,诸证痊愈,经B超、CT检查示:肿块缩小为12 mm×10mm,与原片相比缩8/10以上。血象、肝功、肾功均正常,AFP<20/μgL。目前仍在医院财务科任会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72岁的他,健康如常,与儿女***享天伦之乐。

例五 林某,男,34岁。1993年月因右上腹持续疼痛,在厦门中医医院同位素扫描、超声波、CT等检查,证实肝区有巨大占位病变,而于1993年2月手术,探查发现肝区有多个癌肿,最大者为60 mm×70mm,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手术后,决定予以放、化疗治疗。因患者当时体质甚差,消瘦明显,对放、化疗不能耐受,于1993年3月6日转入该院治疗。治疗时症见,肝区胀痛,胃纳差,气喘自汗,畏风怕冷,心率每分钟180次,时常眩晕,口干唇燥,手术刀口处感觉绷紧不适,时有疼痛,但无感染,舌质紫,脉弦滑。证属:瘀毒壅结,肝气郁滞,气血双亏。治宜:化瘀解毒,疏肝理气,补气养血。方药:①慈丹胶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开水送服;复方莪术消瘤胶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口服;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②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黄芪10g,甘草6g,栀子10g,醋鳖甲30g(先煎),川楝子10g,白毛陈20g,每日1剂,水煎口服,连服30天。1个月后,肝区疼痛已消失,体质逐渐恢复,舌紫转淡,其他症状减轻,按原方继服第二疗程。

二诊(同年7月17日):服药后气喘自汗、畏风怕冷诸症已愈,胃纳增加,已无不适,舌淡红苔白,脉弦。此为瘀毒渐尽,正气渐复之势,然考虑到肝癌为癌中之王,根深蒂固,必穷追猛杀而不可轻敌,故前①方加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饭前蜜水送服,继服五疗程。1996年12月27日,在厦门市义诊时,随访林科长,见其满面红光,无任何不适,仍每日坚持上班,并能在冬季参加冬泳体育活动。

例六 翁某,男,50岁。1997年元月26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在元月24日体检中,确定为肝癌,肿块大小12.7 cm×11.2cm×12.5cm,症属晚期,伴胆囊多发性结石,双肾多发异常信号,体检医院认为无治疗意义:①不能动手术;②不能插管化疗;③放疗不适应;④本院无治疗癌症的中药;⑤免疫无见大效,故特转我院求诊。症见:病势加剧,发热出汗,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身黄目黄,胁肋刺痛,腹胀腹满,恶尽纳少,便干尿赤,舌质绛而暗,舌苔黄腻,脉弦滑。此为湿热结毒,治宜清热化湿,清毒散结。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4次,每次各5粒;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②茵陈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叶30g,土茯苓15g,泽泻30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水煎口服。

二诊(同年2月24日):服完上药,病症均减轻,病情稳定,肿块示增大,身黄目黄已消退,肝区疼痛消失,偶有恶心,便溏日1~2行,舌暗红,苔白略干,证为:肝脾失调,瘀毒内结,继予健脾益气、养肝解毒法。处方:①方药同前。②汤药:生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生地15g,当归15g,麦冬12g,五味子6g,竹茹15g,玉竹12g,丹参10g,丹皮15g,龙葵30g,枳壳15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剂,水煎口服。

按:上药服完以后重用活血化瘀之药,体重增加而肿块缩小至3.0cm×7.0cm×3.0cm,脾厚3.8cm。症状全面改善,现仍在调治之中。

例七 庞某,男,63岁,广东从经人氏。1997年6月18日初诊。患者于10日前因右上腹触及肿块,在广东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右叶见7.0cm×5.8cm、3.5cm×4.4cm大小的肿块,左叶10.4cm×7.2cm的巨大肿块,胆囊增大,胆囊炎。医院认为失去治疗意义,生存期约3个月左右,甚至更短。患者经患友介绍,慕名求诊。症见:腹部膨胀,腹围103cm,B超示腹水量约7000ml,体重56kg,腹胀少尿,肝区剧痛,眼睛巩膜黄染,溲黄,纳呆,便溏,舌苔厚腻,脉弦。平素喜饮烈酒,日约3两,肝肋下四指,剑突下五指,脾侧位肋下四指。辨证:酒热酒湿伤及肝脾,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归藏失司,脾胃气滞,水湿停留,遂致水、瘀互结而成臌疾。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利水,清肝达络,软坚散结。方药:①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30g,赤、白芍各24g,木瓜10g,牛膝10g,大腹皮、子各10g,山甲10g,半枝莲、半边莲各45g,白毛陈30g,冬瓜皮、车前子、草各30g,二芽各15g,水煎口服,15剂。②慈丹胶囊10盒,症消癀(症痛康)40瓶,扶正固本胶囊10盒,茵陈双白丸40瓶,服一疗程。

二诊(同年7月17日):药后溲量大增,腹胀渐平,腹围87cm,黄退尽,肝肋下二指,剑下三指,脾侧位肋下二指,近因外感致咽干作痛,音嘶,咳嗽痰少而粘,喉有赤瘰,两蛾红肿,脉弦有力,舌苔微黄。拟前法加入清解之品。方药:①中成药同前。②丹皮10g,连翘15g,黄芩6g,威灵仙10g,僵蚕10g,生赤、白芍各12g,马勃10g,茯苓皮15g,陈皮10g,地丁15,山甲10g,鳖甲10g,半边莲30g,白英30g,板蓝根10g,水煎口服。上药服完,腹水消尽。咽痛亦除,纳食已馨,诸症若失,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中。

例八 洪某,男,55岁。患者于1996年12月6日在香港CT检查并病理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弥漫型,伴大量腹水,门静脉瘤栓,已无法手术及化疗。12月10日通过厦门家属,来邮购慈丹胶囊、症消癀(症痛康),四疗程后,腹水奇迹般消退,效果优佳。预计生命期2个月,至今却大大超过,西医称之为“奇迹”。1997年7月1日患者亲赴我院求诊,CT查示:右肝肿瘤为6cm×2cm×3cm,胆囊炎伴多个结石,脾巨大,脾有实质性占位,左肾下移,除肝区闷痛,痛及腰背外无其他不适,舌苔黄,脉数。方药: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症消癀(症痛康)、扶正固本胶囊、甘芫(三元)逐水丸。以上各药服半疗程,诸症消失,人若常人,目前仍在积极调治中。

例九 黄某,男,54岁,1996年5月初诊。患者因酒后腹胀,CT、核磁***振检查发现:肝癌,左肝部肿块约12cm×11cm大小,4月中旬行介入化疗,未见佳效。症见:肝区隐痛,厌油,纳呆,自汗,口干。大便稀溏,日行4~5次,眠可,舌苔润,舌下静脉较粗,脉滑。证属:脾不得木疏而湿滞痰结。治宜:健脾、疏肝、行滞、化瘀。处方:①症消癀(症痛康)30瓶,慈丹胶囊10盒,扶正固本胶囊10盒,每日4次。连服一疗程。②党参20g,生黄芪25g,苍术12g,青皮10g,半枝莲30g,伏苓30g,枳壳10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白英30g,山药30g,佩兰6g,麦芽15g,连服30剂。

服药后疼痛消失,大便溏日2~3行,纳香,依上方随证加减至1997年3月检查肝功能正常,AFP<20μg/L,B超示:左肝强回声团6.8cm×7.2cm,比原来大有缩小。今诊查:体重略增,肝区疼痛消失,偶有恶心,便溏。成药仍以上方。汤药减郁金、青皮,加用陈皮10g,竹茹10g。

在1997年7月5日,患者无明显主诉,第3次复查:肝左叶呈3.0cm×5.3cm的回声团。余均正常。仍依原法,带中成药慈丹胶囊、症消癀(症痛康)、扶正固本二疗程药物继服。

按:肝脏血供主要来源于肝动脉系统及门脉。当栓塞时,使肝动脉血流减少90%~95%,而正常肝实质也减少了35%,故可出现肝实质损害,或肝功能衰竭。今用活血、滋阴、保肝、祛毒等中药治疗介入化疗病人,使机体的脏腑功能及气血功能恢复,全面增强了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了抗癌功能,使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长。

例十 李某,男,33岁,1997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于6月1日因腹胀,在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CT(号28897)检查诊断:肝硬化后肝癌,脾增大,少量腹水,肿块大小约5cm×4cm。在同院进行治疗,于6月13日再查CT,肿块已增大为11cm×20cm,肝硬化,脾肿大,少量腹水。现症:全身紫黄,脉滑。此为湿热蕴结,肝气不疏,中焦失调,脏腑失约。治宜:祛湿热,理气,调中焦,利脏腑。方药:①症消癀(症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茵陈双白丸40瓶,每日4次,每次1g;慈丹胶囊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各5粒。②茵陈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叶30g,土茯苓30g,板蓝根30g,大黄6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茯苓30g,水煎口服,半剂日二次,连服30剂。

二诊(同年7月17日):药后黄疸退尽,余症大减,舌苔薄白,脉濡。复查:肿块7cm×8.3cm,未见腹水。仍以上法,中成药未变继服一疗程,中药汤方减量服用。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