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形容创业之艰辛。楚人正是用筚路蓝缕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就是中原在强国如林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使楚国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壮大为泱泱大国,创造了当年社会发展的奇迹。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鸣惊人典出《韩非子》和《史记》。据《韩非子》记载,南方的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田,一鸣便能惊人。楚庄王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比喻那些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问鼎中原典源于《史记·楚世家》。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自己感觉国力日益强大,不想偏居一隅,意欲对外扩张。于是,他亲率大军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答复王孙满到处营慰劳。楚庄王接见时,突然问周鼎尺寸有多大、形体有多重等。在中国古代,鼎是一个国家王权的象征。楚庄王的这番提问,就大有取周室而代之的意思。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成语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对楚王问》中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场面:在楚国首善之区的郢都城内,居然是万人齐和巴人之歌,而高雅如《阳春》《白雪》者,却是和者寥寥无几。阳春白雪,后世泛指那些高深、高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本指古代楚国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曲高和寡典源于楚辞赋家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寡。“意谓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难得,言论或作品艰深高妙,知之者甚少。这则成语故事说明,无论发表言论、文艺演出还是写文章,都应从实际出发,力求通俗易懂,否则就不被人们所了解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