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原本褒义词的成语为不刊之论、衣冠禽兽、愚不可及、危言危行等。相关内容如下:
1.衣冠禽兽
错解:外表衣帽整齐像个人,行为却如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
原意:夸奖官员地位显赫,非常有能力。
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绯袍,绘麒麟;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所以这个词发明出来的时候是个褒义词,指当官的。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百姓深受官员压迫,这个词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贪赃枉法、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为“衣冠禽兽”。
2.愚不可及
错解:形容愚蠢无比。
原意: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就是: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国家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是别人赶不上的。
这个词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形容人大智若愚、非常聪明,现在却变成了完全相反的含义。
3.危言危行
错解:危险的言行。
原意:出自《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思就是: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为政之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祸端。危是“正直”的意思,危言危行就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而不是“危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