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战国时期,邹国和鲁国之间曾经进行过一次战争,(邹国和鲁国都在现在山东省境内,邹国的国都在邹县,鲁国的国都在曲阜。)
两国交战期间,邹国的老百姓对待战争的态度是,非但不支持自己的国家,还对自己国家的统治者心怀不满。当时邹国国君穆公找到了孟子,向孟子请教:“您瞧,我和我的将士们在为国家、为百姓与敌国作战,已经死了很多人了,可是来百姓却见死不救,谁也不愿意为了国家去上阵作战,真是气人!您说我要不要对这样的老百姓进行一下惩罚?不过要是杀的话,会杀不胜杀;可是不杀,老百姓还是一样痛恨长官,不肯出来救助。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是呀,您的将士已经死了很多人。可是您想到没有,在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战乱中,老百姓流离失所,老弱病残死在逃亡途中,青壮年人四处逃亡躲避战争,死者填满了沟壑,逃亡者妻离子散,遭殃的何止千万人。您抱怨老百姓见死不救,可是您和您的官员们救过老百姓吗?您的粮仓和府库中堆满了粮食和财宝,可你的官员并没有把百姓的生活向您报告,还任意欺压他们!曾子说过:‘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么对待你。老百姓之所以如此的回报你,你能责怪谁呢?”
这段故事记载在《孟子》的《梁惠王》一文中。其中所提到的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他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来的意思是:出于你的是怎样的态度,反回过来对待你的也是一定相同的态度。孟子引用这句话,意思是和这一致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了。现在,“出尔反尔”多是用来形容言行反复不定,一会这样说,一会儿又自己推翻,另搞相反的一套。尔,意思就是你。说出口的是你,推翻了不算数的也是你;比语言性前后矛盾,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