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非的成语面目全非、物事全非。
1、面目全非,汉语成语,读音:miàn mù quán fēi,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出自《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示例鲁迅《坟·杂忆》:现在却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几间破屋,也无门窗;若有门,则是烂洋铁做的。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
2、物事全非不是成语。它的意思类似——物是人非是一个成语,拼音是wù shì rén fēi。意思是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出自于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成语的特征: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