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的是虚像.
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实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析:作者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图》)
解析: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解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红色的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