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四字成语 - 国防教育四字成语

国防教育四字成语

1. 关于军训的成语(32个)

关于军训的成语如下: 1.团结互助:意思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为了实现***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同发展。

2.吃苦耐劳:形容一个人的,意思是不怕累,不怕苦,有责任心,做事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不仅肯干,而且要全力以赴 3.百炼成钢:意思是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比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4.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有毅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成功。 5.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样。

6.整齐划一: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 7.英姿飒爽:指男子精气饱满,神采飞扬;姿态英勇威风。也可以指女子神采四溢,精神焕发;气质英姿飒爽。

扩展资料:

军训,在我国是根据《中华人民***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和国国防教育法》和《 ***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极度有效的手段。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135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参考资料:

军训-百度百科。

2. 关于教育的四字成语

诲人不倦

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语出]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正音] 诲;不能读作“huǐ”。

[辨形] 诲;不能写作“悔”或“侮”;倦;不能写作“卷”。

[近义] 谆谆教导 不厌其烦 循循善诱

[用法] 含褒义。用来形容教导人特别耐心。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他一生勤勤恳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②李老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英译] teach with tireless zeal

3. 教育 四字成语

不教而杀 弦歌之声 化及冥顽 蒙以养正

不言之教 沂水春风 嘉言善状 神道设教

不教之教 相夫教子 画荻教子 磨昏抉聩

东风化雨 因材施教 教无常师 脱骨换胎

不可教训 刑期无刑 换骨脱胎 洒扫应对

不言之化 循循诱人 嘉言善行 三迁之教

不教而诛 弦歌之音 化民成俗 孟母三迁

曾子杀彘 以法为教 嘉言懿行 生聚教训

春风化雨 易子而教 渐仁摩义 时雨春风

4. 成语中的军事文化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简洁精辟、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各种语言都有成语。汉语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大多由4个字组成,结构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和成分;汉语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通常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整体意义。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各个时代的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短语经过反复引用或加工,逐渐趋于定型,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在汉语中,有许多出自远古时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例如,“发号施令”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国源于古代的成语有不少是在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1996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佟玉斌编写的《军事成语》,收词7500条,这是迄今为至收录军事成语词数最多的一部辞典。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而且因其富于稳定性的结构,使军事历史文化得以浓缩其中,成为军事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

汉语中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军队和战争已经出现,古代军事思想也逐步形成。

比如,关于“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攻”、“先人有夺人之心”等方面论述,已出现在《左传·军志》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军事思想开始蓬勃发展,大量军事著作应运而生。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清代,中国经历了十多个封建王朝,其间,军事思想不断发展,军事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据统计,从先秦到清代前期,中国先后有2300多部兵书问世,这些军事理论的文字成品不但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军事思想资料,也为军事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从沿用至今的汉语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比如,“以奇用兵”,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提出的作战指导原则之一,语见《老子》,原意为用兵作战不要拘泥于常规,要以巧妙的方法和兵力部署来克敌制胜;“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是春秋时齐相管仲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语见《管子·制分》,原意为进攻敌人的强处会遇到困难,而进攻敌人的弱处则容易获得成功;“上兵伐谋”,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军事原则,语见《孙子·谋攻篇》,原意为运用计谋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用兵方法;“兵不厌诈”,也是孙武提出的军事思想,他认为用兵打仗必须运用诡计达到目的;“可见而进”、“知难而退”,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吴子·料敌第二》,原意为在于我不利的战略情况下,不能与敌人交战;“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孙膑兵法·强兵》,原意为国家富强才能使军队强大;“刚柔相济”,是先秦军事著作《军攕》中提出的谋略思想,原意为在军事行动中果敢和智谋应当因事制宜地巧妙配合;“因势破之”,是汉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应当顺应形势去破击敌军;“胜败无常”,是明代军事著作《投笔肤谈》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战争中的胜败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转化。

这些成语都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炼表述。 (二)概括古代战计兵法 汉语成语有不少出自古代作战计策和兵法。

比如,出自春秋军事著作《孙子》的成语有:首尾相应、以逸待劳、避实击虚、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避其锐气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吴子》的成语有:先声夺人、以众击寡、因形用权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司马法》的成语有:示众示寡、徒以坐固、因其不避、从奔勿息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成语有:营而离之、规而离之、以异为奇、客倍主半、居生击死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尉缭子》的成语有:示无示有、阵密锋疏、背水一战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六韬》的成语有:外乱内整、高垒伏锐、挠而攻之、反败为胜、分进合击等等。明代军事著作《三十六计》更为典型,几乎每一计策的名称都进入了汉语成语的宝库,例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偷梁换柱、指桑骂槐、上层抽梯、反客为主等。

这些成语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三)浓缩古代著名战例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收录了许多著名的战例,这些战例的名称或采用的主要战法被凝固为四字格式记载下来,久而久之,演变为成语而沿用至今。

比如,“围魏救赵”这一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国。孙膑采用了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使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此而解围。

此后,人们就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军事策略称作“围魏救赵”。又如,“假途灭虢”这一成语源自春秋时期晋。

5. 有关形容教育的成语,关于描写教育的四字词语成语大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身教重于言教

教学相长

师严道尊

孺子可教

金针度人

宽容大度

孜孜不倦

因势利导

薪尽火传

春风化雨

薪火相传

耳提面命

有教无类

春风化雨

教导有方

孟母三迁

玉不琢,不成器

因材施教

画荻教子

讽一劝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