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成语大多是固定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沿用至今,一般源自于古典著作或历史故事中,有明确的出处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要向比自己不及的人询问。
/4ec2d5628535e5ddb9cb8f177dc6a7efcf1b621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温故知新,出自《论语》比喻学习要时常温习旧知识。
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形容很开心。
任重道远,出自《论语》路途遥远任务重大。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是说要向表现优秀的人学习。
/ac6eddc451da81cb9629a9055966d0160824312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形容病得很厉害。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荆条请罪,后来比喻人与人之间承认错误的一种说法。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有忧患意识。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意是嘴唇没有了牙齿会感到寒冷,后来形容密切相关的两件事物。
名列前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意是出军时举茅草发警报,后来用于形容成绩优异的人。
/b151f8198618367a3973551525738bd4b21ce50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秣马厉兵,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原意是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后来用于形容做事前做好准备。